APP下载

钱伟长与钱穆高等教育思想比较

2016-10-24杭建伟

考试周刊 2016年80期
关键词:钱伟长钱穆比较

杭建伟

摘 要: 无论是高等教育思想还是办学实践,钱伟长和钱穆都是领时代之先。文章从倡导全面发展、注重通识教育、培养自学能力、重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家五个方面对“二钱”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二钱”的高等教育思想很相近,有的还颇为一致。

关键词: 钱伟长 钱穆 高等教育思想 比较

记得是2007年,我参加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后不久,有一次和江南大学研究员金其桢先生通电话,交谈中得知他正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钱伟长教育思想研究”。金先生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我当即表示愿意。钱伟长先生是无锡钱氏的杰出人物,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当时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学校长了,他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是民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作为无锡人、一名教师、民盟盟员,能参与钱老教育思想的研究当然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我撰写了其中2章内容并荣幸担任副主编。该课题结题成果为2008年6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万字的专著《钱伟长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钱老的了解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当我阅读了他的文选尤其是《论教育》一书后才真正走近钱老,我为他炽烈的爱国情怀、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深刻而独到的教育思想所深深感染和钦服。本文想从人们不太注意的一个侧面,即钱伟长和其四叔、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高等教育思想比较中谈些学习体会。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无锡农村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16岁父亲病逝后就跟随四叔钱穆。钱伟长受家父和叔父的影响,从小爱好文史。考入清华大学后立志“科学救国”,弃文从理,选择了物理系,直至研究生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1946年毅然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后任教务长、副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直至2010年去世。可以说钱伟长一生和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正因为感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所以我不愿意离开学校,坚持留在教学岗位上。”钱穆(1895—1990),靠自学成才,早年在小学、中学任教,1930年由顾颉刚力荐,到燕京大学任教,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钱穆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教育家。对钱伟长和钱穆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后我发现,一位以研究自然科学著称,一位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名,但“二钱”的高等教育思想竟是那么相近,有的还颇为一致。

一、倡导全面发展

钱伟长一贯强调大学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单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他为原上海工业大学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穆为新亚书院制定的办学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社会幸福谋前途。”提倡为学、做人并重,“一切教育方针,务使学者切实了知为学、做人同属一事”。“一个活得完整的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智识,但多方面的智识,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完整的人。你须在寻求智识中完成你自己的人格,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专为智识而求智识”。由此看出,“二钱”都主张大学首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道德的人,其次才是专家。

二、注重通识教育

钱伟长早在清华大学工作时,就反对学习当时苏联的专才教育,即专业分得过细、不重视基础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为此遭到错误批判。钱伟长指出:“我们主张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在广的基础上提高,在广的基础上专,才能提得高,专得有水平。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一个通识的知识分子,跟一个专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没有注意这个区别,过去反对通才教育,现在大家已经慢慢地认识到不能反对这种东西。所以,现在主张专业面要扩大一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点文史知识,学点经济知识,学点管理知识,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现在我们知识面太窄,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宽,要多了解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钱伟长的通识教育思想继承了早年清华优秀的传统,而清华的传统是欧美通识教育的中国化。钱穆说:“本院向来提倡通才教育,因为学问是不能分割的,应该互相融会贯通。求学问的门户当阔,基础宜广。”“本书院一切课程,主在先重通识,再求专长。”“于博通的智识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专门之进修;你须先求为一通人,再求成为一专家。”他主张,“学文哲艺术的,不要忽略了将来置身社会时之实际事务干练。学商学经济的,也不要忽略了各人应有的文哲艺术修养”。由此看出,“二钱”都注重以通识教育培养人才,而他们本人就是通才式的大师。

三、培养自学能力

钱伟长认为:“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教学大纲不是规定教师必须讲的内容,而是规定学生必须懂的内容。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现在,知识发展很快,永远也学不完,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教师讲,由学生自己去学习,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自学,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他强调:“要教会学生有科学处理问题的头脑和方法,这是最关键的。”钱伟长常常用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他说他现在干的,什么原子弹、计算机,过去在大学里老师都没有教过,甚至未听说过,但现在不也在干么。他在上海大学推行的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为教师提供充裕的科研时间。钱穆主持的新亚书院,在教学方面,侧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精神与方法。自三年级开始,学习专门性质及技术性质之课程,注重学生自修与导师之间的个别指导,故上课时间较一、二年级为少。“于讲堂讲授基本共同课程外,采用导师制,使学者各自认定一位至两位导师,在生活上密切联系,在精神上互相契洽……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专尚讲堂授课,口耳传习,师生隔膜,以致学者专以学分与文凭为主要目标之流弊”。“务使学者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其所习学业仍继续有研求上进之兴趣与习惯”。可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二钱”本身就是自学成家的典范。

四、重视科学研究

钱伟长倡导教师要教学和科研结合,认为高等学校必须是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一支队伍。他说:“搞科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搞科研,搞科研的人很容易把教学内容与他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这就使教学的内容同该学科前沿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教好课是教师的天职,可是怎么教好是靠你们科研的工作,因为你们只有高起点地了解本学科的情况,才能把这个问题讲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钱穆指出:“若使大学教育而忽略一种追求高深学问的学风之养成,而仅限于课业与学分之得过且过,这就绝不是大学教育使命之所在。这样的大学教育,实在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若不是正在过着一种追求学业的生活,那断不能说他已是一个理想的大学生。”“我们须在学校课业之外,再迈进一步,求能走向高深学业的长途程。”“二钱”深知科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高校应该成为学问的殿堂、科研的中心。

五、服务社会国家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拆掉四堵墙”,实行开放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钱伟长多次强调,上海大学的特色就是“上海”两个字,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经常说,他自己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钱伟长一生就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祖国,无论遇到多大的委屈,总是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言:“回首平生,虽遭遇坎坷,历尽艰辛,然自强不息之精神未泯。”钱穆反复谈到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问题。“在私的方面,应知一切学问知识,全以如何对国家社会、人类前途有切实之贡献为目标”。教育学生要具备中国文化精神和服务精神。钱穆认为,来学校求学,并非为了拿张文凭,谋一份职业,“如果我们单是为了找一职业为谋生之途,那只是自私自利,并非是诸位来求学之主要目的”。“父母生了我们这一个人,有手、有脚、有头脑、有聪明,更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完成了你一个人,总要记得将自己所学,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服务有贡献”。这里,“二钱”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有服务理念,通过毕业生服务,为社会、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对“二钱”高等教育思想的比较不是很全面,但从中可以领略到两位大师思想的相通之处。两人尽管所处环境不同、际遇有别,但都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矢志不渝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钱伟长更站在新的时代,呼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钱伟长72岁受命担任原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大刀阔斧改革,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把“名不见经传”的一所大学(后和其他几所大学合并)逐渐发展成为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大学行列的上海大学,在2003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钱穆55岁只身南下香港,在困顿流离中创立新亚书院,主持校务长达15年(1949-1965),传承中国文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如余英时、严耕望等)。无论是高等教育思想还是办学实践,“二钱”都是领时代之先,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钱伟长.《论教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穆.《新亚遗铎》.三联书店,2004.

猜你喜欢

钱伟长钱穆比较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永远的校长——钱伟长1983—2010年画传》推介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钱伟长的两次“No”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同曲异调共流芳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