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

2016-10-24黄爱华

考试周刊 2016年81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小学

黄爱华

摘 要: 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考核形式不合理、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本文针对此提出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用多元化方式考评学生,倡导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生活化解决对策。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生活化 对策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培养小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奠定基础,此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其生活性,理念在于让小学生品德回归到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和生活,因而只有遵从生活化才是实施课程的正确路径。

一、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吸引学生

作为一门思想教学课,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向学生灌输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告诫学生应该做什么,学生做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加之课文的文字表达枯燥生涩,天长日久,学生不仅不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活泼懵懂的孩童来说,没有人愿意在课堂上总是听老师讲大道理。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当中,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改为品德与生活,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意识。原本有意义的课程如果只是被教师照本宣科式地僵硬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考核形式不合理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考核仍遵循试卷为主的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本无可厚非,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检测学生哪里需要查漏补缺,然后针对检测暴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因而定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本身固有的特点,笔试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成果。知易行难,孩子书面的表述只能从文字层面反映出他的价值判断,说明在意识层面,当一些生活中的情形发生时,他知道该如何做。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试卷中出现的类似场景,是否真的会像试卷上写的那样去做,我们无从考量。因此,闭卷笔试这样的考试模式显然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考核不符。

(三)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小学生从生活实际当中发生的事情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体现其道德水平,道德水平这种无形的意识,是可以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逐步塑造提高的。将鲜活的生活局限到有限的课堂教学当中已经违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初衷,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味生活,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生活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二、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和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一些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经验很少的小学生来说,是指导他们行为的基础铺垫。重要的是,在对于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之后,一定要加强对于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行动当中。以《我不任性》这一节课为例,当教师讲解完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视为“任性”的之后,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学生在没有学习此课之前,或许对任性没有基本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某些行为就是任性的行为,在学习之后,会因为知道任性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而羞于启齿。此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告诉学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任性的经历,分享出来,大家相互交流,让更多的同学知道,以后大家就可以避免很多任性的行为。同时,要对那些敢于分享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勇于承认自己的任性行为,以后就知道这种行为不太好,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小学生在谈自己的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改进想法,并肯定他向同学们传递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对自己有着全面的认识,加强自我管控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多元化考评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笔试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记忆能力的考察,对于有着生活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课来说,以实践情况作为考核模式是比较适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平时的表现完全可以纳入考察范围当中,考察结果也不一定只用分数来表示,因为无形的品德很难用实际的数字来衡量其高低。可以用“优”、“良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差”这样的评定最好不要出现,孩子行为的可塑性强,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好并不代表他的品德就有问题,一旦给予“差”的评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入社会中帮助他人,请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收集到的评价进行真实性验证,然后综合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多了,有了一些基本的阅历,就会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约束,当孩子意识到应该遵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自觉对行为进行约束时,就有了基本的道德标准,因此加强学生在校外的教学课程体会是十分必要的。如讲解《我们的生活与塑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身边的塑料制品进行发言,然后提出问题,当身边这些塑料制品破损不能再使用的时候,它们都去了哪里,学生一定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用的塑料制品的正确处理方式,再带领学生认识塑料垃圾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此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语

我国目前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趋于向高素质、高品德、高能力方向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不能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以期优化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2]沈莉华.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162-163.

[3]赵永玲.试论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7:36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小学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分析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