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2016-10-24柯映宏
柯映宏
摘 要: 学生在小学及初中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情,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力争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逐步提高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以生为本 《捡麦穗》
在课堂上有两大活动:教和学。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而且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代劳的一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元的,语文教师虽为教学主体,但不能将知识或者某种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才能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捡麦穗》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教师深入研讨文本,把握可教内容
语文是一门特殊学科,每个老师对文章都自己的理解,每篇文本可教的内容有很多,但教师不能随性地教学。要做到以生为本,首先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要发挥此作用,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讨文本,并把握清楚可教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设计,万万不可只看《教学参考书》,硬搬书中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设计《捡麦穗》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散文阅读教学方法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研读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一起交流思路、方法,以引起教学火花的碰撞,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设计。
二、深入了解学情,力争以生为本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忽视学情,仅以一份教学设计上几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为准,这样做难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经过小学、初中语文课堂的熏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鉴赏水平,了解学生困惑的内容,了解学生迫于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该未学课文的兴趣点等,弄清楚这些内容后再着手设计教案,从学生的角度定目标、重点和难点。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当考虑学生的性格情况,很多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容易忽略学生的性格,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并没预想中的回应,这除了影响教师的调动能力外,而且不能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内外向情况、表达能力等。
例如笔者在设计《捡麦穗》的引入参与环节时,充分考虑班上女生为主的情况,创设了从女生出嫁要准备嫁妆这样的情境,以迅速进入文章中主人公是如何准备嫁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该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较高,学习态度认真,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女生偏多,比较文静,但乐于在课堂上诵读,且男生也较安静,能自主地读文本,如果老师做一定的引导,他们就可以认真地感受文本。因此,在“探索揭示”环节,笔者设了分角色诵读“我”和“二姨”的对话,以感受“我”的形象;此外,还有分角色诵读“我”、“老汉”,以理解“老汉”的形象,在理解两人形象后,再进行“我与老汉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的分小组探讨,这样就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目标。
三、巧设教学活动,力求学生发挥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整个教学流程应当以学生的困惑为主,巧解重难点,以实现目标。而在设置教学活动时不能为了活动而设活动,比如不能滥用小组讨论,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巧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更要注重设计的活动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否是学生能接受并乐于主动参与的活动,完成这一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或为实现目标起到作用等,如不考虑以上情况,只是为活动而活动,那么,这样的设计肯定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例如笔者在设计《捡麦穗》的过程中,既想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又想他们能顺利地对重难点展开思考和探索,就要先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感受当中的微妙情感呢?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不深刻的,因此,务必借助活动,笔者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活动让学生融入作品的角色中去理解。另外,在探索揭示环节,笔者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大雁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和“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中融入“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希望以问题的形式让他们自己研读。在反馈评价环节,考虑到该班学生不善于主动表达,因此设计了填空题检测目标落实情况,“文章以?摇?摇?摇?摇?摇?摇 的情调,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爱(用原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对?摇?摇?摇?摇?摇?摇 的惆怅、怀念与追求”。此外,“反思评价”环节中,主要通过微博形式分享当下社会的真善美,这种形式是学生喜欢的,并且有140个字的限制,更是对文章主体进行的拓展,由当时的真善美联想到当下社会的情况,传播和感受朴素的情感,获得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学活动不仅不是虚设,反而都是适合该班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都乐于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把理论实践运用到课堂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力争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的目标,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Anita Woolfolk等.教育心理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