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过秦论》写作特色

2016-10-24李卫

考试周刊 2016年81期
关键词:过秦论六国贾谊

李卫

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的《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绮丽、语势流转和政论的峻拔锋利,淋漓酣畅,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富有气势美。从内质看,述史实,渲染铺张,材料富瞻,发议论,简练透辟,见解情微。从外形看,起伏多变,文笔放荡,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使人晓谕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亡之理,而且为文章的磅礴气势而折服、而叹赏。下面我们从写作特色上赏析《过秦论》这篇见解深刻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一、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做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做了概括。又如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政论叙史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二、对比论证方法,通篇极化对比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极化的对比论证。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将对比双方推向极致,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鲜明,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文中最突出就是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这四个方面的对比运用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

(一)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的崛起始于秦孝公,文章先写地理优势,次写政治雄心,一个“席卷……”排偶句尽现秦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固守”二字暗示出秦孝公的上下一心、恪尽职守。秦“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是“立法度、务耕织、修战具与连横”的直接结果。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五位国君均“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文章略写后两位“享国之日浅”的史实,详写前三位。从四个方位写秦攻城夺地之锐不可当,以诸侯约从之时人之众、将之广、心之齐、谋之深、志之坚写秦遭受严峻的挑战。秦最终无费一矢一镞而致“诸侯已困”。秦由攻势转入守势,始于“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乃对外“执敲扑而鞭笞”,对内则废道焚言、“隳”“杀”“收”“销”、筑城掘池、良将精兵守要害。此时暴虐无道的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完全背离仁义,有失民心。至此,写秦的败亡,更是比中有比。这种“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结局说明此时的秦已变得外强中干,秦亡原因已暗含其中。

(二)六国与秦的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做比较,并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强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反差。

(三)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作者极写陈涉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无钱无势,士卒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强烈。

(四)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文章在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四比人才。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好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纵观全文,四组对比,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所有这些,都是采取将双方“极化”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瞽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明显豁。

三、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贾谊用写赋的手法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过秦论》语言就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既有排比又有对仗,“铺张扬厉”。又如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猜你喜欢

过秦论六国贾谊
锅盔助秦灭六国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漫画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怀才不遇的贾谊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