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词与腔
——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述评

2016-10-24陶玉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腔唱词唱腔

陶玉宇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词与腔
——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述评

陶玉宇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讲究咬字行腔,通常美其名曰“字正腔圆”,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美学原则。因此,处理好咬字和行腔的关系,是历代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话题。文章以于会泳先生的《腔词关系》为对象,通过参与其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在腔词关系的问题上提出粗浅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腔词关系;唱词;行腔;于会泳

三月是初春之际,在导师的引荐下,笔者翻阅于会泳先生编写的声乐理论专著《腔词关系研究》。细细品读,恰似晋人顾恺之吃甘蔗所言,从蔗尾吃到蔗身,渐入佳境。于会泳的《腔词关系研究》于2008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出版社发行,引起了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凝结了于会泳先生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深层理论把握,而且还为同行专家、后辈学人提供着实践的借镜。

一、于会泳其人其事

于会泳,1926年出生于山东威海,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独特爱好,自学了二胡、三弦、笛子。20岁那年考入了胶东文工团,从事编剧、导演和作曲等工作,后又参加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团,整理出版了《胶东民歌集》。23岁被选送到当时的上海音专进修学习,在校期间受到贺绿汀的关注,在校期间发表了《不唱山歌心不爽》、《幸福的花儿遍地开》,后又留校任教担任民族音乐理论系的副主任,开设《腔词关系研究》和《民间曲调研究》课程。几经辗转,在随后发表的《关于京剧现代戏音乐的若干问题》、《戏曲音乐必须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受到了江青等人的赏识。从此于会泳先生的京剧理论创作才能得到了发挥,先后主持改编了《杜鹃山》、《龙江颂》等作品。后来在政治道路上如鱼得水,一路彩云纷飞,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在此期间发表了如《山东大鼓》、《闯将令》等作品,并提出了“主宰音程关系”的新概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腔词关系研究》是一部关于民族声乐咬字和行腔关系的一部著作,我们也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于会泳先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的关心和重视。

二、《腔词关系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腔词关系研究》是专门为我国民族声乐创腔实践方面所提出的,重点在于戏曲、民歌等方面。腔词关系,这里所称谓的“腔”是指唱腔的曲调,“词”指的是唱的歌词,也就是在歌唱时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行腔和唱词的整体关系。明朝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其“曲律”一书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说明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声乐论著中都把如何把握腔词的关系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如何处理“字和腔”是何等的重要。本书可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腔与唱词关系的研究。关于唱词和行腔一直是我们声乐学界最为有争议的问题,中国的文字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歌唱时需要区分声母、韵母、元音、辅音、以及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于会泳先生从理论上解决了对于行腔和唱词的处理。在美声唱法在中国流行的时期,许多歌唱者对于如何处理“行腔”和“唱词”并不是很清楚,许多人对于“行腔”和“唱词”都有不同的认识,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歌唱时我们应该依字行腔。而另一方面则认为我们在歌唱时应该以腔行字。而于会泳先生恰恰为这些争论做了科学的论述,并且著书成册。这算是弥补了我国民族声乐界不知如何处理歌唱的“行腔”和“唱词”关系问题的空白,对于我们声乐的学习者算是一剂良药。

《腔词关系研究》共分为六个篇章围绕腔词关系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腔词关系的理论,共有七个分标题。分别如下:(1)关于“腔词关系”的概念。本标题简要叙述了唱腔的关系的概念,作者从理论上奠定了对于“腔词音调关系”、“腔词节奏关系”、“腔词结构关系”研究的基调;(2)腔词的运行规律。本标题重点论述腔词在歌唱使用时各自的的特点和规律,并得出如何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以帮助解决我们在歌唱时对于腔词规律相背的问题;(3)“相顺”和“相背”。本标题对于在歌唱时,腔词双方在“相顺”和“相背”时的特点和含义,重点论述在腔词关系中,腔不能害词、词不能害腔,而是要做到词助于腔,腔助于词;(4)关于“腔从与词”。本标题作者重点论是为什么要腔从于词?作者一一给出了原因和解释。作者首用“活从”和“死从”等通俗易懂的词语。给与我们鲜活的音乐形象;(5)给唱腔以较大的活动自由。作者要求,在不妨害听懂唱词的前提下,应给与唱腔以最大的空间。从而确保“字正腔圆”;(6)“换腔就词”和“换词就腔”。作者创造性地把两者给融为一体,并说明,二者都是我们解决腔词关系相背时的方法;(7)“腔词相顺结合原则”的总结。作者结合前面所提的理论,要求我们要建立腔词关系的可行性原则。

第二章,主要论述腔词音调关系唱腔与字调的关系。共有七个标题,分别如下:(1)关于“字调”。作者详细阐述字调的由来和含义,提出字调是有“调值”的,它们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下声,如把不同的“调值”加以分类就是“调类”。再把它们和我们传统的唱腔结合起来,凸显把握“字调”的意义;(2)关于“腔格”。作者本标题论述了“腔格”的概念,并指出它们可分为上趋腔格、下趋腔格、平直腔格三种类型;(3)腔格与字调的关系。在本标题作者用了十一页的篇幅来论述格调和字调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特点和转化关系,最后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发出美妙的合乎听众审美的声音;(4)关于“变调”及其对唱腔的影响。作者论述了“变调”的含义和类型,并指出和“调值”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创腔的功能;(5)在“腔从于词”上的几种辅助方法。作者主要论述了如何减轻对唱腔束缚的方法。如:运用“润腔”、“中性腔”、“有条件的破格”来辅助“字正”;(6)“字正、腔圆、情通、理顺”的统一,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论述的一个华彩段,这也是作者对腔词关系研究的一个情感表达也是对声音的一个理性体验。他从这些形容词中给我们勾勒了唱腔和唱字的需要和谐统一;(7)如何解决相背现象。作者认为需要从换腔就字、换词就腔两大点进行入手,并且要遵守文章前面的法则。

第三章,主要论述腔词音调关系唱腔与语调的关系。本章共有四个标题,分别如下:(1)关于语调。作者引申其含义和构成特征,指出它对句子音调的高、低、仰、扬的变化;(2)关于“腔句旋法”。本标题重点论述了唱腔句式的旋律运动方式。作者指出了“腔句旋法”的多样和复杂性;(3)“句型”与“调型”的结合关系。作者认为“句型”与“调型”有三种结合关系,即双方正对口径的相顺关系、双口方正对口径的相背关系和几乎两者之间的“半顺半背”的关系。作者从这三个角度概括性的解释如何调节“句型”与“调型”的关系,使之运用于实际演唱;(4)如何解决相背的问题。作者提出要充分掌握有关规律,突破程式化约束,积极地调整句型和调型的关系,达到有利于歌唱的表现。

第四章,主要论述腔词节奏关系腔词节奏轻重关系。共有六个标题,分别如下:(1)引言。唱腔节奏的强弱变化与唱词轻重变化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过程,两者相互制约并且时而相顺和相背的变化,要求我们处理好两者的关系;(2)唱腔节奏的强弱位置。在唱腔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唱腔节奏的强弱关系,处理好强和弱,使的腔词关系在歌曲中得以很好的表达;(3)唱词轻重音的种类。在唱词中,语音的轻重缓急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因素。作者从唱词字音性质和音量的两个方面展示他们之间的类别;(4)习惯轻重音及其与唱腔的节奏的关系。习惯轻重音与某地区生活中的口语息息相关,这种特性能够促使唱腔节奏相顺。如果把握不好两者关系,会适得其反。这些就牵涉到上面所说得几个原则了;(5)特意轻重音及其与唱腔节奏的关系。所谓“特意轻重音”指的是逻辑和情感重音,作者认为,力争相顺、兼用半背、力避相背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方法;(6)节拍重音与唱腔节奏的关系。主要论述在创腔上应避免节拍重音的制约。

第五章,主要论述腔词节奏关系腔词节奏段落关系。共有六个标题,作者首先从句式、句逗、词逗、乐逗和乐型的基本结构点出发,分门别类的阐述腔词节奏段落关系兼具有腔词节奏和结构的关系。其次给我们释义了腔词节奏段落关系的具体处理原则,怎样促成相顺关系的“全跨”、怎样形成“破句”毛病的“拆跨”和“拆散”。最后作者介绍了“无词乐汇”的意义。

第六章,主要论述腔词结构关系之一腔词句式结构关系。作者在本章分别论述了腔词的基本句式和腔词的变化句式,然后引申出唱词的两类句式对唱腔两类句式的制约关系。最后作者附录了“唱腔句式变化的手法”。

三、由《腔词关系研究》引发的思考

纵观整篇论著,作者论述的佳处不胜枚举,文章言简意核,通俗易懂,帮助我们了解民族声乐的唱腔结构提供了便利。但是笔者认为,作者对于腔词关系的理论层面研究甚为透彻,但是让读者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且举得例子多为戏曲的谱例。其次,对于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细致的梳理,有的问题仅仅是点到为止,若能有音响资料附录想必会更好。第三,文章首创把腔词关系进行了详实的书面表达,这点非常可贵,但是在当今民族声乐艺术界对于腔词关系的研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笔者首次见对于腔词关系研究的资料是应尚能编写的《依字行腔》,其次是在学报上看到肖黎声的《以腔行字——美声唱法训练之我见》和张清华的《“以字行腔”的人文价值与肖黎声先生商榷》等论文。但是瑕不掩瑜,此书的价值依旧,对于当代日新月异的民族声乐教育来说有着较为重要地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的艺术发展需要百家争鸣,更需要百花齐放,这不仅是我们国家对于文化繁荣的需求,也是广大人民对于以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在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经典知识,还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话到此处,我不仅想问我们能否用这些民族声乐理论来学习美声呢?能不能从民族音乐学理论来探究“中国式的美声唱法”呢?我们要告别100年前只有像西方学习的“乞灵”的病态,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声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贡献,中国民族音乐理论需要自己的“私人定制”。

[1]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训练之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7(02).

[2]张清华.“以字行腔”的人文价值与肖黎声先生商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4).

J609.2

A

1005-5312(2016)02-0087-02

猜你喜欢

行腔唱词唱腔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夏夜喜脱贫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南路山东琴书的“曲、文、腔”艺术特征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