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辣椒疫病的发病条件及发病特点研究
2016-10-24牟玉梅刘崇政
赖 卫,杨 红,姜 虹,牟玉梅,刘崇政
(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贵州 遵义 563006)
遵义县是贵州省辣椒主产区,“十一五”规划以来,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常年种植面积在2万6 666 hm2左右。在辣椒生产中,主要还是以制干辣椒品种种植为主,从全县辣椒生产实际看,除引进部分甜椒和杂交种外,种植品种主要还是以自留的常规品种为主,但由于椒农换种意识不强、良种更新慢,同时是在自选留种过程中,长期单一个人意识追求产量选留单株挂果数多、单果重的株系及单株,忽视了产量和品质与抗性的负相关性,长期偏向单一方向选留种,自然造成品种抗性基因漂失,引起品种退化,抗病力降低,很易转变成感病品种[1-2]。种植单一偏重产量的自选留品种,还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比例失调,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群体的繁殖,增加土壤有害微生物含量,造成病害易发的几率[3];又由于连年重茬,加之温棚和露地辣椒营养生长期高温高湿环境,病原菌积累量越来越大,疫病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危害日趋严重[4]。一旦发病,3~5 d即可造成全株死亡。现实生产中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5],辣椒疫病已成为影响遵义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极大挫伤农民的种椒积极性、造成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现象,严重制约遵义乃至贵州辣椒高效生产。
为了有效防控此病发生危害,2013-2015年共3年对遵义辣椒主产区遵义县枫香、鸭溪、三岔、龙坪、虾子、团溪等镇辣椒产区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取样研究,并针对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耕茬条件、灌水条件、辣椒品种与辣椒疫病发病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
菌丝在10~35 ℃条件下生长,旬平均气温高于10 ℃即可发病,以25~32 ℃为最适温度,35 ℃以上的高温环境病害发生减慢。在田间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85%以上即发病重。从表1可知:春大棚青椒在4月下旬到5月初为病害的高峰期,4月下旬发病株率16.7%,5月上旬发病株率35.5%;露地辣椒疫病发病株率2.9%。实际观察表明4月下旬气温21 ℃左右,降雨量88 mm,全月雨日20 d。5月、6月、7月日均温分别为25、27、30 ℃,降雨量各为150、195、154 mm,各月共有雨日分别为18、17、9 d,露地辣椒发病率分别为29.5%、71.2%、21.4%,可见,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一般在降雨后3~7 d,田间病情突发性上升。调查说明:日均温在25 ℃以上易爆发疫病,土壤温度高,发病重;土壤温度低,发病轻。土壤温度为25~30 ℃发病率高,土壤湿度高发病重,土壤湿度低发病轻,因此,土壤积水是爆发疫病的先决条件,高温是爆发的必要条件。据2013-2015年对遵义县辣椒疫病的调查与研究,一般露地辣椒疫病发生始期在4月下旬和5月初,高峰期有2次,5月下旬和6月中旬,末期为7月上中旬。
表1 气候条件与辣椒疫病发病株率的关系
2 土壤条件与发病关系
从表2看出:沙土、壤土疫病发病株率分别为1.9%和3.4%,黏土发病株率13.7%,坡地疫病发病株率为3.1%,平地疫病发病株率为8.7%。可由此看出土壤种类与辣椒疫病发病有密切关系:沙土、壤土和坡地渗(流)水快,发病轻;黏土积水时间长,发病重。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的地块比排水条件好的沙土和壤土的田块发病重;无农家肥,偏施氮肥的田块比以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田块发病早,发病重。调查表明:栽培措施不当会加重疫病的发生,若没有及时发现并消灭中期病株,低洼地块未及时排水,管理粗放等均会引起辣椒疫病的暴发;种植结构不合理,如缺少有效的隔离,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早熟品种与迟熟品种临近种株都会增大疫病发生机率。试验结果还指出:有机肥数量多可减轻发病,采用平地畦栽和低洼地栽培发病重,地膜垄栽发病轻。
3 耕茬条件与发病关系
辣椒疫病寄主范围广,并以卵孢子在土中病残体组织内越冬,土壤深度在30 cm以内卵孢子最多,存活时间长;连茬时间长,病原菌积累多。从表3可知,根据前茬5年玉米的辣椒地调查,5-7月份发病死秧仅2.4%,而重茬1年者,同期发病死秧率13.9%,重茬2年者同期发病死秧率19.3%,重茬3年者同期发病死秧率28.7%。因此切忌与茄科、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轮作,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表2 土壤条件与辣椒疫病发病株率的关系
表3 耕茬条件与辣椒疫病发病株率的关系
4 灌水条件与发病关系
在贵州季节性干旱少雨季节,辣椒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水流,灌水次数多、水流量大、病害蔓延迅速,低垄漫灌淹根严重的地块发病重,死亡率高达76.7%,而高垄深沟浅灌,不淹根的发病死秧率仅3.5%,说明灌水淹根利于病害蔓延,发病严重,见表4。
表4 灌水条件与辣椒疫病发病株率的关系
5 辣椒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表现不一样,在遵义县的主栽品种中,以正椒6号最抗病,平均病株率仅为6.46%,黔辣4号次之,平均病株率为7.67%,菜椒王易感病,发病株高达77.05%,朝天椒发病株范围在6.46%~12.88%。不同果形或用途的辣椒品种对疫病反应有差异,以朝天椒最抗病,线椒次之,甜椒抗病性最差(表5)。
表5 不同辣椒品种对疫霉的反应
综上所述,经项目组2013-2015年在遵义县枫香、鸭溪、三岔、龙坪等辣椒产区进行的辣椒疫病定点调查及普查分析得出,遵义辣椒疫病发生规律是:始期为4月下旬和5月初,高峰期有2次,分别为5月下旬及6月中旬,末期为7月上中旬;气温是影响辣椒疫病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雨日与发病成正相关;辣椒品种抗性是诱发感染疫病病害的内因,土质和栽培技术是导致辣椒疫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但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水旱轮作,高垄窄畦,地膜覆盖,选用抗病品种,搞好苗床、种子消毒,做好苗期、定植期至挂果期的生防菌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