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师温情与敬意

2016-10-24赵航杨赋

现代企业文化 2016年25期
关键词:进口设备厂里老外

文/赵航 图/ 杨赋



吾师温情与敬意

文/赵航 图/ 杨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庚源。

2016年7月中旬,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一间办公室的沙发上,59岁的李庚源徐徐起身,迎接来客。

他的脸上,有一些硬朗的线条,须发泛白,一双大手握上去也坚硬。如今已经是班长、组长的徒弟们在办公室忙进忙出,来人递上烟,问往事,李庚源用手拢一星火苗,烟头亮了,腾起一缕青烟。

接着,房间流淌起他那低沉、舒缓的声音。偶尔,说到动情处,李庚源也掷地有声,他不常笑,间或笑起来,中规中矩。

李庚源明年就要退休了。有徒弟已经开始回忆,师傅曾经跪伏在机器旁边的样子,像在朝拜。

2016年,李庚源获得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介绍他的材料里,还列举了包括“云南省劳模”在内的7个奖励,小奖不算。

刚开始,奖励能让李庚源兴奋,他讲,年轻的时候在厂子干出点“事情”,厂里都给奖励,很高兴。最高兴的一次是获得曲靖市劳模。后来明白了,身上背的,更多的是责任。

慢慢的,再得什么奖励,李庚源便谈不出什么“感想”了,只说“是组织上的肯定”,看着是套话,但他说的却真诚。来人请他谈过去、谈成绩,李庚源侧着头想了想,抬头,不好意思的笑:“记不得了。”

徒弟们倒是记得。文宇讲,当年厂里有两台德国进口设备,一个刀盘出问题了,除了师傅,没其他人敢拆。因为机器运行时,刀盘高速旋转,涉及到动平衡。厂里没有测动平衡的机器,一个零件装错了,刀盘转起来,不平衡,就可能磨损。

“师傅就找个纸盒,用纸板隔在里面隔出几个空间,拿笔写好‘左’、‘右’,就开始动手拆,左边拆下来的放‘左’,右边拆下来的放‘右’,问题解决后,重新装回去,一点问题没有。”

进口设备用“土办法”,艺高胆大,击倒一片,在场的人都佩服。如今,修理班上不管当时在不在场的,都听过这故事,津津乐道。

李庚源不只敢拆进口设备,有时候还重新做。2000年,厂里一种型号为KDF-2的机器,鼓轮与齿轮箱出现抱死,鼓轮也会被“打坏”。平均每年坏2个,一年下来成本就要66万。

李庚源检查下来,认为是设计不合理。思来想去,他自己画了张图纸,拿到外面(市场上)重做了一个鼓轮,装到机器上试,没问题。接着,厂里所有的鼓轮都换上了最新的“李氏”,再没坏过。

一来二去,在制造三部成型机维修班,大伙觉得,车间里,好像没有什么是李庚源不懂的,就叫他“祖师爷”。

徒弟王江龙讲,别看师傅初中毕业,但大部分机械图纸他都看得懂。更让他觉得神的是,师傅的焊接技术,甚至连专职焊工都赶不上。

说起李庚源的焊接,班上的电气工程师奉朝蓉瞪大了眼睛讲故事,“有一次,我们电机里的转子坏了,李师(李庚源)看过,找来电焊,给焊上了。”奉朝蓉从没见过,还有人焊这东西。“李师还跟我们讲过老黄历,自己还在家接电线。”奉朝蓉补充。

徒弟们把这些都当师傅的本事来说,李庚源却一语带过,“看图纸跟煤校老师学的,焊接,在国营东光机械厂的时候干过一段。”可王江龙明白其中的门道,“把两个东西焊在一起,要根据东西的材质、薄厚,选择焊接的角度,距离,这技术是练出来的。”

李庚源初中毕业后,当过木匠,修过锅炉,擅长钳工,进入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后,国产设备、进口设备,一路修过来,成了“祖师爷”。这期间,除了厂里的培训,李庚源只在1995年参加过一次系统性的学习,脱产10个月,学了语文、数学、化学、制图等基础课程。

如今的成就,更多的是“苦过来的”。据说,曲靖卷烟厂有一位前辈就和当时的年轻人说顺口溜:“苦不苦,问问李老五(李庚源在家排行老五)。”

进厂33年,李庚源无论是拆、是修、是做、是焊,都是为了减少成本,或者提高效率。“就像我做那个鼓轮,不做就要换新的,一个就要几万块啊,不能那么干。”

在任何一座现代化工厂,低成本和高效率都是真理,工人则是信徒,李庚源是其中极为虔诚的一个。

多年以来,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厂里每次技改,要搬设备,他都是总指挥,从没出过安全问题。徒弟们说他细心,他自己谦虚说是“运气”。“出了任何问题,对自己都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李庚源说。

有一次,也是技改,卷包机从2楼搬到一楼,机器的距离变了,滤棒(通过机器发射至卷包机,切割后成为烟支过滤嘴)发射的距离也将跟着从120米变为240米。李庚源得想办法保证生产。

“我先把发射管道增加到280米,盘在屋顶上,提前调(试)好。那边机器一搬下去,这边就直接把管道装上去,开机、生产,一点没耽误。”李庚源说。

以上种种,横竖不过冰山一角,徒弟们讲,类似故事很多。

李庚源徒弟多,言传身教,在徒弟们中的口碑好。

厂里组织内部培训,李庚源教钳工,从最基本的“怎么用锉刀”教起,最后考试的时候,他出题,每人做一把鸭嘴锤,考的是学员从看图到划线等等一系列综合技能。

徒弟们觉得李庚源平和、幽默。因为会讲道理,会调节矛盾,领导笑称李庚源是制造三部的“业余书记”。

“如果是小问题,要严厉的批评,出了大问题,要跟他好好说,因为出了大问题,他本来就心慌。”这是李庚源带徒弟的哲学。

奉朝蓉讲,有一阵子,厂里需要人巡岗,涉及周末和节假日排班。以前李庚源当班长时,总把班排给自己,照顾我们女同事呗。”有时候,奉朝蓉在一旁看着李师排班,心下感动。

李庚源倒觉得“不咋个”(没什么),“她们住城里,再说,当时厂里要装水管,装得正不正她们不懂,得有懂的在这盯着。要不然,装完他们(水管工)就走了,装歪了也找不到人。”李庚源碎碎念。

文宇对师傅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文宇进厂,加入生产三部,被带到李庚源面前,寒暄后,文宇谈技术谈态度谈想法,李庚源听完,对他说:“找机会,我好好培养培养你。”

如今,文宇已经接了师傅的班,成了制造三部修理班的班长。李庚源还是经常和他聊如何带人:首先自身业务水平要高,其次就是包容度,了解各个人的能力,和他们的状况,有问题要及时帮着解决。

在管理方面,倾囊相授,也不过寥寥数语。和徒弟们讲道理,李庚源不厌其烦。如果是据理力争,李庚源当仁不让。

奉朝蓉讲故事,7月初,生产三部的制冷机进水了,负责维修保养的供应商看过,列了一张单子,要换5个零件,但是都不在维保的项目中,也就是说,要花钱。奉朝蓉把事情上报,李庚源听说了,让人把维保的叫过来,开会。

“李师就说,你们这个、这个、这个,根本不需要换,擦擦修修就能接着用,为什么要换,我们是合作关系,你为我们着想,我们也为你着想。”奉朝蓉说,李庚源最后撂下话,让维保的拿回去考虑,重新做(方案)。

过了几天,对方回话,按李庚源的方案,只换了一个零件。

还有个流传颇广的故事。有一年,厂里引进了进口的发射机,老外来帮忙调试,怎么都调不好,就发脾气,把滤棒从机器里掏出来,撒了一地。这样还不解气,又站上去用脚碾。旁边的工人生气,但没辙,跑去找来李庚源。

“我过去让他们把滤棒捡起来,我说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是我们的成本。”

老外:“不捡。”

李庚源:“不捡你们就走。”

老外:“我们走谁来干?”

“我。”李庚源指着自己的鼻子,火了,“你们这态度,这技术,给我当徒弟都不够。”说完,李庚源转身走了。老外扭捏了一翻,也只好照办。

等双方消了火气,大家回到机器上,发现还是老外的问题。

这事,车间里都知道,解读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李庚源带着木工技术,在1976年进入国营工厂修锅炉、抽空给大家做板凳的时候,他永远想不到有这此后这种种。

因为,那时候的国营工厂,非但没有板凳,就连做板凳的木材,也都是捡来的。

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

猜你喜欢

进口设备厂里老外
进口设备国际贸易过程的问题及措施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倪进明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谈港口进口气力式卸船机配件国产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探究进口设备部分备件的国产化替代
红军中的老外
生意太差
“老外”眼中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