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没有“逗号”更无“句号”
2016-10-24闫群力
文_闫群力
反腐败没有“逗号”更无“句号”
文_闫群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严厉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并取得新的重大成效,进一步赢得了党心民心。
反腐成绩斐然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一大批腐败分子包括许多腐败高官应声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高度赞誉。我们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证明。一、中央纪委2015年对外发布的纪律审查消息中,接受组织调查的中管干部共计37人,2014年为38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数、处分人数、审查中管干部人数,大幅增长,均创改革开放以来同期历史峰值,其中11个省处分人数增幅超过50%。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12月20日,全国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0516起,处理91550人。31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在省一级纪委官方网站通报问题13436起,点名道姓曝光19838人。三、截至2015年11月,“天网”行动共追回863人,含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96人,首次实现追回人数超过新增外逃人数。在曝光的“百名红通”人员中,截至2015年12月底,已有李华波、黄玉荣、戴学民等18人归案。
国家统计局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有96%的群众满意中央政治局制定和执行八项规定,有94.9%的群众满意八项规定取得的成效,有91.4%的群众对长期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有信心。
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93.7%的领导干部、92.8%的普通干部、89.2%的专业人员、87.9%的企业管理人员、86.9%的城乡居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四川省“党风廉政建设信心度评价指数为86.54”;浙江省“91.4%的被访者对遏制和消除腐败现象有信心”。在综合指数上,河南省党员干部作风状况综合满意度为82.8;四川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指数为84.50;浙江省则有高达92.0%的被访者对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蓝皮书提供的数据表明,有90.6%的普通干部、86.9%的专业人员、84.5%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当前反腐败工作“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所面临的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斗争依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更不能马放南山,忘乎所以。如果我们稍稍不注意“四风”问题,腐败现象就很容易“反弹”“回潮”“重来”。到那时再想控制恐怕来不及了,后悔也晚矣!我们还是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证明:据光明网所做“两会”前夕舆情调查数据显示,“反腐败”“食品药品安全”和“住房保障”分别位居民众关切的前3 名,说明反腐关注热度不减。据人民网报道,自2002年以来,每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都会推出两会热点调查,截至2016年1月,已连续投票选出14期两会热点排行榜,其中“反腐败”14次上榜高频词、5 次居排行榜第一(分别是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其次是“住房”“房价”11次,“社会保障”10次、“教育改革”10次、“医疗改革”10次。“反腐败问题”14年全部上榜,表明狠抓反腐败是人心所向,广大人民持续关注和殷切期盼。依法严惩腐败、清除害群之马,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铁的事实再次警示我们,反腐败没有“休眠期”,也没有告一段落,决不会松松口、缓缓气、轻轻劲、宽宽带。也绝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腐败分子“抓得差不多了,该收手了”。对腐败分子绝不会“高抬贵手放一马”“能不法办就不法办”,或干脆像一些所谓反腐专家提供的“药方”那样去“特赦”贪官。
坚决惩治腐败,不是权宜之计;查处腐败问题,也不搞“适可而止”。发现违纪者就按纪律规定严厉查处,绝不放过;发现违法者就依法律法规严惩不贷,照抓不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反腐败没有“铁帽子王”,没有“丹书铁券”。反腐败没有“特例”“特殊人”,也没有“特权阶层”“特殊情况”。
同时,活生生的现实告诫我们,反腐败斗争没有也不会重心转移或目标转向,也没有“拐点”到了、“转折点”来了。这都是一些所谓反腐专家的盲目预测,主观臆想,凭空想象,异想天开,杜撰而来,或动机不纯,故意炒作,混淆视听,制造混乱。反腐败不能空喊口号,空谈“大道理”,不能空想、幻想、太理想化,必须认真、较真,实打实,真抓实做,真查严治。
如果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也要得罪听党话、守规矩的广大党员干部。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腐败如果不进行严肃有效的、集中规模的、声势浩大的“治标”,做其他任何事情(包括“治本”)也会显得无济于事,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人们经常把反腐败与制度建设对立起来和分离开来,这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反腐败的过程也是制度重建、风气重塑和恢复常态的过程。
反腐是永恒常态
“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关于“两个没有变”的重要论述,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王岐山在工作报告中强调,“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没有变、旗帜立场不会变,我们的目标任务就不能变”。“没有变”“不会变”“不能变”,王岐山说得非常清楚,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要有坚强的定力,不刮风、不搞运动,踩着不变的步伐,紧抓不放。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猛药去疴、除恶务尽。
要着力解决“三个失之”: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2016年反腐败的主基调是“四不”:“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勇气不泄”“尺度不松”。2015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就郑重强调,“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要“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兑现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庄严承诺。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自身硬”首先从中央领导开始,就是要以上率下,特别作风建设从高级干部抓起,向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任务,牢记责任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三个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习近平在2016年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反腐败是永恒的常态,绝不会“变态”。反腐败没有“逗号”,更无“句号”。
(作者系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