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6-10-22王岚吴怡王东月张忠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染色

王岚,吴怡,王东月,张忠

(1.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4;2.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班;3.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王岚1,吴怡1,王东月2,张忠3*

(1.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4;2.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班;3.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实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学领域中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以其微、短、精等特点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微课程视频短小精焊、生动形象、视觉和听觉协同互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微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优势,结合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与特征,介绍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微课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应用

[Abstract]Being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Pathogenic biology is a bridge discipline to connect basic medicine with clinical medicine.Experiment teaching of pathogenic biology has auxiliary function for grasp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knowledge.As a new teaching mode,microlecture brings more changes for classroom teaching.Microlecture video has a positive role in arousing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because of som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hort,vivid,visual and auditory coordination.This article disccussed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microlecture,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cours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pathogenic biology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 of microlecture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genic biology.[Key words]microlecture;pathogenic biology;experiment teaching;application

近年来,“微课程”概念备受人们关注,许多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微课程”来辅助教学。病原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但是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也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手段,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 微课程概述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首次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以促进公众对化学的认知,包括概念引入、解释和结合生活举例三部分[1]。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10 min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也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制作一个PPT、课程教案或者视频,将教学知识信息最优化、最有效地传递,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要求:随时化、碎片化、可视化学习。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实施,微课程的详细定义为:“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5~20 min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也解决了教师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的资源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有教案形式、视频形式、PPT课件形式和音频形式,但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4]。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微课程的突出特征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视频呈现、网络传播;自成系统,开放扩充”。其核心属性应是资源性、系统性、开放性、传播性[5]。

2 微课程应用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势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学生通过学习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方法,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方法。通过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前要做好预习,明确目的、要求、原理、主要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要想提高实验教学完成的质量,就必须在预习环节多下功夫,多想办法。因此,我们将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视频(动画)形式做成5~15 min的微课程,通过“微信”或者“QQ”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仅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课后更好的巩固、消化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技巧。

微课程辅助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适应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操作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例如:无菌操作技术、染色法、细菌培养等。我们把基本操作技能、规范动作和实验要求采用录像、电脑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方便学生实验前熟悉操作过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2)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验课因为仪器台套数、实验场地的局限,常常要由多名教师辅导。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统一相关知识点,再做成“微课程”发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执行力,便于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3)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微课程”具有网络传送的便捷与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学生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观看微课程。

3 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微课程的设计流程我们采取的是原创开发式,指用录屏软件、摄像机等制作出微课程,微课程设计过程模式,见图1[6]。

图1 微课程设计过程模式

3.2病原生物学实验微课程的选题按照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梳理。把适合录制成5~20 min微视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挑选出来,形成微课程的授课计划文档。依据微课程授课计划,教师需要为每个微课程的教学单元制作PPT课件,以配合教学工作,并为后续工作做准备。为每节课准备视频或者音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

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不断补充与完善,目前已完成的选题有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包括细菌接种技术及不同培养基的细菌生长现象)及抗酸染色。

3.3病原生物学实验微课程的设计以革兰染色为例,授课时长为7 min 40 s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如下:

【教学背景】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教学目标】掌握无菌操作及革兰染色方法

【教学内容】革兰染色

【重点难点】重点:无菌操作;革兰染色实验

步骤

难点:脱色时间及程度的掌握

【教学切入点】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教学方法】实验示教结合讲解

【教学过程】1.革兰染色简介20 s

2.实验准备30 s

3.实验操作:细菌涂片标本的

制备2 min 50 s

染色3 min

显微镜检查20 s

4.影响因素40 s

【教学总结】革兰染色在细菌形态学检查中非常重要,是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方法,对于鉴别细菌、辅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有助于了解分析细菌的致病性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学习革兰染色的操作过程,能够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为临床微生物检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微课程实践的成果通过对沈阳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微课程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视频资源的视觉效果较好,教学视频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知识结构清晰,长度适中便于观看。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知识及操作技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4 结果

根据我们对微课程的制作及使用过程,重点如下。(1)选题是微课程成功的前提,这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为基础;(2)课程设计方案是微课程的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3)较好的视频、音频制作设备及后期制作技术是微课程制作的基本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程必将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微课程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无论是对“教”与“学”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微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

[1]McgrewLA.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 Chem Educ,1993,70(7):543-54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李章春,孙海波.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专业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讨[J].新校园,2014,(327):31-32.

[4]沈继伟.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79.

[5]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586-589.

[6]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46-52.

[7]杨志鸿,王燮,邹英鹰,等.微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20-121.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Pathogenic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WANG Lan1,WU Yi1,WANG Dongyue2,ZHANG Zhong3*
(1.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2.Class15 Grade 2012;3.Department of Pathology)

G642.0

A

1008-2344(2016)05-0407-03

10.16753/j.cnki.1008-2344.2016.05.027

2016-02-16

(苏涛 编辑)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No.UPRP20140825);沈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4-268)

王岚(1976—),女(汉),副教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教学研究.E-mail:wanglan1123@aliyun.com

张忠(1968—),男(汉),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学研究.E-mail:zhangzhong369@163.com

猜你喜欢

病原生物学染色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