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路径分析

2016-10-22方雅芝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环渤海港口

■方雅芝

“互联网+”时代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路径分析

■方雅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口竞争也由过去国内竞争逐渐转变为国际范围内的竞争。环渤海地区港口腹地广阔,港口基础建设较好,但是与发达国家港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环渤海港口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互联网+”是优化环渤海地区港资源优势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大连港、青岛港、天津港的发展现状,分析环渤海地区港口的迫切需求,提出各大港口应该利用“互联网+”实现港口航运服务、航运金融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化。

经济全球化环 渤海港口 优化资源优势 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资源配置的特点

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需要将资源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上做出合理比较,从而决定资源在各经济部门、各地区和各用途上的分配,这就是资源的配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对称性的存在,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新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透明化。这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信息不再依赖于纸质文件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知道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决策。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某些实权部门、个人掌控的公共资源,无法置换成个人的利益。资源配置透明化、科学化之后,就减少了暗箱操作的机会,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透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能得到实时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得到了有力维护。其次,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另一个特点是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创业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便利人们生活的产品,充分利用了以前被埋没的资源,使得很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等新的经济发展形式都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闲置资源的利用不仅满足了消费主体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再次,资源配置在互联网时代下呈现出数据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使厂商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群,并且根据客户特性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标准化的大规模定制固然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由长尾效应所带来的新的利润增长也是不容小视的一个方面。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使得厂商不断追求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使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对于企业而言,一定的开放性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只有不断地从周围汲取新的能量才能与时俱进。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是全球市场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全球的战略眼光,不断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提升自身实力。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而早在2014年交通部公布的《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港口未来发展方向是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促进智慧型港口建设。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港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特点将为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路径。

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情况

(一)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现状

环渤海海岸线有5800多公里,星罗棋布6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秦皇岛港、营口港、黄骅港、唐山港、烟台港、锦州港、日照港、威海港。其中天津港腹地开阔,货源量最大。青岛港的优势在于正在打造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地在于承接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上将发挥巨大作用,青岛港也会迎来新的发展。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港口宽阔,水位较深,是一个冬季不冻港。大连港以东北三省为经济腹地,是东北的门户,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

如表1所示,环渤海的港口有着很强的吞吐能力,近五年来,通过对港口的规划建设和港口业务的拓展,环渤海地区的7个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都稳定增长。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的吞吐量在全国港口吞吐量中位居前列,并依次以平均每年12.4%、14. 8%、15.0%的速度增长,营口港、日照港和烟台港货物吞吐量依次以每年36%、29.9%、42.4%的速度增长,环渤海港口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四,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TEU,进入千万标箱级港口行列。营口港也首次突破500万TEU,跻身500万TEU以上港口阵营。环渤海地区集装箱吞吐能力也在稳步上升。表2显示了环渤海地区三大主要港口的航线数量和泊位情况,三大港口的泊位量和航线数目众多,能够容纳大量的货物,且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联系,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以来,环渤海港口积极建设对外航线,环渤海地区港口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助力。

(二)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个港口利益保护狭隘

环渤海港口在行政体制上处于分割状态,各个港口存在利益保护情况,行政性区际关系削弱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由于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致在环渤海都市圈内难以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竞相出台开放引资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竞相压价,导致港口过度竞争或恶性竞争,甚至港口之间的区际联系小于与国际的联系,损害了环渤海港口的整体利益。二是环渤海都市圈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大战、贸易壁垒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导致环渤海港口之间合作甚少,港口相互间经济联系不紧密。

2.港口资源市场一体化问题

首先,环渤海地区的交通问题是港口资源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源市场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跨度过大,相互之间地理位置间隔较远,对完善的交通运输的需求十分迫切。虽然环渤海地区已有多种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公路网和铁路网,但由于缺乏统筹考虑,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仍无一条环渤海沿岸公路或者环渤海沿岸铁路。其次,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达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而这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虽然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有望“龙头”带动方面有所突破,但目前滨海新区建设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合理规划,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表1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近十年货物吞吐量(单位:亿吨)

表2 环渤海三大港口的航线和泊位情况

3.港口合理分工有待加强

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相对过剩,腹地重叠,货物单一,经济结构同质化,互相合作协调少。港口竞争不仅是自身条件、吞吐能力、运营效率的竞争,也是支撑港口经济的自然条件、集疏条件,尤其是经济腹地的竞争。目前虽然环渤海地区的港口正在积极融入互联网大世界里,但是各个港口只是看重形式而轻视实质,相当程度上仍然独立,各搞各的规划和建设,其对互联网的应用只考虑到自身发展,而忽略了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的协调发展。以环渤海地区的几个较大的港口大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为例,港口使用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同质化的跨境电商平台,缺乏统筹的“互联网+”发展。

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路径

“互联网+港口”并不是一种是与否的选择,而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选择。调研发现,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各个港口的比较优势,才能突破传统思维,提升港口创新力,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

(一)依托互联网设计航运检测系统,优化运输资源

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航运货物监测系统,为客户提供即时透明的运输服务。中国港口的航运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空运、陆运,航运服务水平,不能实现实时监测货物。虽然一艘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要穿越大洋,经历多个国家和地区方能到达目的地,其货物的拼装极其复杂,对客户的识别也非常麻烦,水文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弃箱、损货、晚点等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卫星定位技术和船舶安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日,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船舶运营的即时、透明。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航运公司应该本着商业民主的原则,为客户设计出一套航运服务实时监控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二)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航运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环渤海地区港口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船舶融资是环渤海地区港口航运金融的绝大部分,就是对航运企业构建船只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德国的KG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船舶融资模式,即由许多合伙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用所获资金订造新船,再租给航运公司获利。KG模式和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P2P有相似之处。互联网金融不仅成本低、效率高,而且覆盖面很广。中国港口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来发展船舶融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比较高,需要制定好周全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测控风险,大数据为港口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港口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三)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港口协同发展

利用已建立的环渤海港口群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港口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腹地交叉、竞争剧烈,港口合作意识较为薄弱。从促进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协作发展角度来看,要加强港口之间的合作,必须淡化行政区划,协调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强资源整合。环渤海港口群之间合作不仅是简单的错位发展,而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在港口间整合的过程中,各个港口要充分认识到港口间合作的优势,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本质上却还是各自为政。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合作不是盲目的合作,而是理性的合作,环渤海港口之间的合作必须要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港口的业务数据,发现环渤海地区各个港口的核心优势,从而提升其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依托供应链信息平台,协调上下游资源

利用环渤海地区港口的供应链系统,疏通港口发展各个环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建设综合物流枢纽港,打造新一代的供应链。港口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将内河运输、公路、铁路、港口贸易、代理、多式联运等信息进行整合,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传输,将供应链上下游整合在供应链信息平台上。依托供应链信息平台充分调动供应链上的全部资源,防止由于闲置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力求精益发展。

责任编辑:刘桂素

天津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港口上的笑脸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