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儿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16-10-22吴丽芬胡德英

护理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导管流程静脉

吴丽芬,刘 恋,胡德英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儿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吴丽芬,刘恋,胡德英

[目的]建立适合儿童病人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方法]运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法评估风险因素,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长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RPN)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结果]建立安全管理模式后RPN值较前降低,PICC导管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应用FMEA将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杜绝在PICC风险问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

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管理;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

近年来我院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儿、外科手术患儿、新生儿及其他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与治疗中,但由于儿童的依从性及免疫力较差、家长的认知程度较低以及护士对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欠缺和质量控制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存在[1],使PICC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相关风险问题,导致各种并发症或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从而影响PICC导管的安全使用以及治疗的持续进行。为此本病房在PICC使用过程中首先根据运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的要求,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RPN)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适合儿童病人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使PICC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在规范治疗的同时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士专业素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武汉协和医院儿童血液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血液系统肿瘤的患儿60例,男33例,女27例 年龄1岁~12岁(5.78岁±2.28岁)。全部患儿均需进行PICC置管,置管部位均为右肘上贵要静脉,置管时间均为1年。对照组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实施前)收治并进行置管的患儿25例;观察组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实施后)收治并进行置管的患儿2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FMEA评估风险因素,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观察组方法如下:

1.2.1PICC小组团队的建立由儿科总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为各儿童专科护士长及PICC专科护士组成。人员共计12人,进行FMEA相关知识的培训。

1.2.2制定PICC全程护理流程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制定PICC全程护理流程,在制定流程过程中,将导致各种并发症或非计划拔管的情况的风险因素进行罗列,提出防范措施。见图1。

图1 中心静脉置管全程维护流程图

1.2.3分析原因列出流程中每个步骤可能的失效模式,即可能引起并发症或提前拔管的所有因素,包括出现较少的问题。

1.2.4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算出每个失效模式的RPN[3]。RPN=Occ×Det×Sev。RPN值越高说明安全隐患越大,是急需采取措施及时改善的部分。Occ为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10分表示非常可能发生。Det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非常可能被及时发现,10分表示非常不可能被及时发现。Sev为严重度,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后果不严重,10分表示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导致患儿死亡[4]。

1.2.5结果的评估和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应用RPN制定改善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降低失效模式所产生的后果。根据RPN值的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确定进行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失效模式的RPN值较高,表示可能是此流程中最需要改善的部分;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表示此过程即使完全去除,也可能不会过多地影响整个流程,应该把它们列在最后考虑[5]。根据FMEA的要求,小组成员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RPN值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见表1。

表1 儿童PICC全程维护流程中导致并发症的失效模式分析评定与安全管理

1.2.6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对全科护士进行PICC相关知识培训,规范PICC全程维护流程;落实安全管理措施;观察措施落实后的效果,即失效模式的RPN值是否下降和降低了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如果措施无法落实或无效果需立即重新制订新的安全管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实施FMEA安全管理模式前后中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比较两组RPN值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前后RPN值比较(见表2)

表2 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前后RPN值比较 分

2.2两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例(%)

3 讨论

FMEA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可清楚了解失效问题的严重性,并找出各种可靠的原因,通过系统的质量改进提高员工士气,鼓励团队精神[6]。FMEA是一种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在美国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在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7]。在排除病人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将FEMA 模式运用于PICC全程安全管理中。从护理人员培训、制度流程、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等方面去寻找可能引起PICC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计算其RPN 值,找出主要因素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通过培训与完善管理流程的方式,制定PICC全程的安全管理模式,规范流程,制定制度,进行薄弱环节的风险控制,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FEMA 评估,建立安全管理模式后,其失效模式RPN 值较前降低。表3显示观察组应用安全管理模式后,PICC导管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PICC已在儿科的各临床学科广泛应用,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使得PICC导管在使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比成人更多的风险及不确定性。本科室首先通过应用FMEA将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评估,使PICC风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早期预见和提出防范措施,再根据评估结果对PICC使用的全过程(穿刺前、住院治疗、出院维护、拔管)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实施,从而能有效杜绝在PICC风险问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使PICC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规范治疗的同时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1]伊美娜,何淼,岳俊秋,等.安全管理路径对PICC置管患儿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1):39-41.

[2]乡志忠,郭珊,李淑萍,等.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降低手术流程的风险[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3-25.

[3]Cooley K,Grady S.Minimiz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one unit’s approach[J].Adv Neonatal Care,2009,9(5):209-226.

[4]谢巧庆,何美群,陈静蓉,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37-38.

[5]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2B):4028-4029.

[6]吴赛芬,赵翠兰,李素昆,等.FMEA 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60-62.

[7]丁志新,陈晓彤.使用软件实现FMEA 数据管理与分析[J].电子质量,2004(8):54-56.

(本文编辑孙玉梅)

Applic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or safety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PICC

Wu Lifen,Liu Lian,Hu Deying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430022 China)

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for children patients,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ll kinds of safety problems,so that PICC can be better used in Clinic.Methods:Th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risk factors;listing all failure modes,selecting 6 highest failure models in risk priority number(RPN),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formulate the perfect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safety management model.Results: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management model,the RPN value of the failure model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and the complication of PICC catheter and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d(P<0.05).Conclusion:By using the FMEA method,all kinds of unsafe factors could be evaluated in advance.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the standard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risk of PICC,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and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

failure mode;effectiveness analysis;PICC;safety management;risk priority number(RPN)

湖北省自然基金项目,编号:ZRY2014001540。

吴丽芬,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恋、胡德英(通讯作者)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R473.72

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8.020

1009-6493(2016)10A-3524-03

2015-12-16;

2016-07-11)

引用信息吴丽芬,刘恋,胡德英.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儿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10A):3524-3526.

猜你喜欢

导管流程静脉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