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

2016-10-22杨家庆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发展

杨家庆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武汉 43007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

杨家庆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武汉 43007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点、支撑点、着重点、关键点、落脚点,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前进的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大发展理念 小康社会 战略布局

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九十余载,一步一步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成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的中国,早已吹响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号角。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勇于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逐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系统提出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此理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获得党内外普遍赞誉,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能够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前进的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1]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创新发展宛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中,起到了先导、航标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发动三大战役,其中一役就是‘创新战役’。”[3]因此,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根本点也是重中之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各方面建设日趋完善,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改革红利稳步释放,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呈现出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稳、平、好态势。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各类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人口红利”逐渐衰退,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约束显著增强。种种迹象表明原有的发展模式和结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是迫在眉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体现在: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创新成果应用,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有效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TPP、TTIP等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所带来的挑战,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二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4],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集中集约集聚,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三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发展新体制,打造网络强国,实施“互联网+”、工业革命4.0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金融贸易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精简权力清单,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优化各类企业发展环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快分配制度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

“协调”一词出自《东周列国志》:“凤声与箫声,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喤喤盈耳”[5]。中国人素来注重万物和谐之美,社会发展如同人之双腿、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稍有不协调就会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6]但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当前中国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重点体现在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已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与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7]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8]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装多少水是要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要装满,必须每块木板一样齐平且不破损。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粗放式发展形成了一些短板,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日趋明显,“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9]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因此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点。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拓宽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战略,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和质量,构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走上新台阶,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其次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彻底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分散的畸形发展模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再次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由过去的“军民结合”转变为“军民融合”,构建全要素、宽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打造军民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绿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问题时曾经动情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历史选择,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理所当然,绿色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重点。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人曾讲“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前车之鉴告诫我们,不注重环境保护,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采利用势必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次生灾害频发、温室效应加剧、水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放缓等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后,也呈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进极限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的‘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11]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的时代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绿色是富国惠民的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3]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是当今世界产业革命的新导向,要实现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驱动和绿色循环双轮驱动的高效模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4]。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平等的公共产品,而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这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最长远利益,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党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和英明论断。

绿色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生态环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5]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都直指生态文明建设,既体现了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绿色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16]秉承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17],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造安全、绿色屏障。

四、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

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教训让我们警醒,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如今的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民币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这充分印证了开放的力度、开放的深度、开放的广度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习近平主席曾经这样描述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18]时间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也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立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新格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布阵筑基,打好关键一仗。

全面开放,全面布局开放,追求全面是提高开放水平的必然。2014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两个月后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在此框架之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必须秉承“全面”的原则,这既切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又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全面开放,重在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措施上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和多双边区域合作,加快“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建设,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始终遵守亲诚惠容的包容理念,促进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在空间上要统筹协调好东快西慢、沿海快内陆慢的不平衡格局,构建各地区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内容上要提高服务业、金融业的开放水平,增加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出口份额,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坚持主动开放,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19]。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善于整合全球性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环境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积极主动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共同防范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维护世界和平,破除制约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制定更加宽松的投资、贸易政策,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地球村已经形成,地球村村民成了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造福本国人民,也是为了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世界人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集体获益的发向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最佳效果。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大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转嫁经济危机的不良做法,营造积极向善的经济环境和开放氛围。

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与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国内地注册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一贯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守国际法规,既不以大欺小,也不恃强凌弱,反对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壁垒等各类有违公平的自我保护主义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国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使其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彰显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

五、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落脚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将定位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会要求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言以蔽之:人民至上。要遵循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诚如《吕氏春秋》中所言:“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每一个人过上幸福安康的幸福日子是上至中央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期望,但我们必需直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三个没有变”问题,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只有一条,却任重而道远。根据世界银行定性贫困人口的标准,目前中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的地区,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骨头”。教育不公、收入分配不均、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不健全、贫富分化加剧等诸多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全面小康的进程。为此,必须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以解决。

从中央层面上,领导集体要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十六字方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21]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多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等开发式扶贫办法,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深化医药、卫生、教育、养老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全民参保,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健全对留守儿童、残疾人士、下岗职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特殊困难的关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二孩政策”,缓解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

从地方层面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结构,提高服务质量,简政放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要转变“唯G DP论英雄”的错误思想,创新机制、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状况、资源状况,发展特色产业,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要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不搞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严格按照“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加就业机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把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针对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弱点对症下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22]

六、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共产党执政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明白,不创新就会死路一条,不协调就会分崩离析,不绿色就会天怒人怨,不开放就会自生自灭,不共享就会天下大乱;只有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子,才能走出一条健康之路、富强之路、光明之路。”[2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思想结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治有体,施治有序”,“五大发展理念”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相互贯通,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整体,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城”重庆考察时,用了5组共20个字的生动词汇,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24],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也使我们的行动指向更加明确清晰。理念是发展变化的,不会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一劳永逸,发展理念更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效益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在学习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势而动、顺势而为,既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生搬硬套,全面把握好理念在“变”,目标“不变”的辩证关系。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定性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要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灵魂,目标方向有了,前进的道路明确了,接下来就要付诸实践,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给威·白拉克的信〉》中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5]理念的好坏与否,目标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实际效果和切实行动。因此,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1]1998年大事记[EB/OL].(2011-09-26)[2016-02-10].http://www.cppcc.gov.cn/2011/09/26/ARTI131701 7982383123.shtml.

[2][8][16][2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5-04-25)[2016-01-30].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0-29/doc-ifxkhcfk 7417721.shtml.

[3]胡鞍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发动三大战役[EB/OL].(2016-02-27)[2016-03-0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7/7775802.shtml.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5-10-29)[2016-03-20].http://news. sina.com.cn/c/nd/2015-10-29/doc-ifxkhcfk7417721.shtml.

[5](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6]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5(01).

[7]胡坚.全面地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15(5):7-10.

[9]唐任伍.五大发展理念塑造未来中国[J].红旗文稿,2016(1):14-17.

[10]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N].人民日报,2015-11-03(01).

[11]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07).

[1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EB/OL].(2014-03-08)[2016-03-26]. http://news.sina.com.cn/o/2014-03-08/033029652466.shtml.

[13]用绿色发展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EB/OL]. (2016-01-15)[2016-04-20].http://www.qstheory.cn/ dukan/qs/2016-01-15/C_1117762295.htm.

[14]习近平.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28)[2016-01-28].http://news.xinhuanet.com/ 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15]周宏春.绿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J].绿叶,2015(8):9-17.

[17]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5-10-30(03).

[18]以“世界意识”成就共同梦想[N].人民日报,2016-01-15(05).

[19]任理轩解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N].人民日报,2015-12-23(07).

[20]习近平: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EB/OL].(2013-04-08)[2016-03-23].http://news.xinhuanet.com/ 2013-04/08/c_115306243.htm.

[22]共享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EB/OL].(2015-11-04)[2016-04-02].http://www.qstheory.cn/economy/ 2015-11/04/c_1117035462.htm.

[23]五大发展理念彰显科学方法论[N].人民日报,2016-01-18(01).

[24]习近平讲话新添5个动词阐释五大发展理念[EB/OL].(2016-01-08)[2016-04-02].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08/c_128610376.htm.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韦自露

D616

A

1009-4245(2016)02-0001-06

杨家庆(1992—),男,山东泰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法制度。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