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与朱元思书》的“三处疑点”

2016-10-21付胜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笔误富春江富阳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存在三处疑点。对这三处疑点,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其一是,课文第1自然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自富阳至桐庐”,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在上游,看来作者是溯流而上的。但作者却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关于此句,课文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也在“课文语句质疑”部分里说:“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文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难以确定。”这确实是有疑惑。因为依照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大江毕竟东流去”的。而由下游“从流飘荡”至上游的话,则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对于以上的“笔误说”,笔者不敢苟同。一般来说,容易产生笔误的地方应该是一些形似字或意思相近的句子。但从原文看,此句不存在这些情况。也就是说,作者当时再怎样不小心,也不可能把“自桐庐至富阳”写成“自富阳至桐庐”的。我们知道第1自然段是由两句话组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然是两句话,那就应该有两层含义。笔者以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作者当时乘船游览时的心理感受:随着江流漂荡,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表现了作者随顺追趣、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则是作者乘船览景后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景色的总体印象: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而这些感受和印象,相信我们可能都有过。比如乘船从武汉顺流而下到上海游览长江,也会有“从流飘荡”的感受;游览完后,当别人问起这次游览带给你的印象时,你可能也会说“从上海至武汉”的风景很不错。总之,课文第1自然段两句话,一句是说游览时的心理感受,一句是说游览后的总体印象。所以它们在表意上并不矛盾。

其二是,课文第1自然段第2句话“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很明显,此句是先写山后写水的,可是后文第2自然段却是写“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即先写“水”,第3自然段则是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即后写“山”。这是否犯了前后文衔接不自然的毛病呢?对此,有人认为“奇山异水”是写富春江山水的整体特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而后文先写水后写山,则是为了更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也就是说这些情感是作者在对山景观赏后油然而生的。

对上述解释,笔者认为是很牵强的。笔者的看法是:首先,短语“奇山异水”实际上是用语的习惯现象。也就是说,当“山”与“水”组成词或短语时,通常是“山”放在前,“水”置于后。有例为证,现在汉语中有“山高水低”“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水相连”“青山绿水”“游山玩水”“穷山恶水”“依山傍水”等等;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也是这样表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古诗文中也有,如“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不一而足。其次,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在写景的顺序上之所以先写“水”后写“山”,是因为作者是乘船游览,所以他最先感受到的景应该是眼前的“水”,然后,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后眺望到远处的“山”。这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其三是,课文结尾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人认为此句是多余的。因为前文已经对“奇山异水”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再写此句,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有人认为,课文属书信体,文风比较自由,此句可有可无都无所谓。

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也是不赞同的。我们来对第3段描写“奇山”作个简单分析吧。文章首先从外形的角度写山峦“峻绵”之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幽静”之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再次从峰谷的角度写山景“幽美”之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这里运用虚笔,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最后,我们来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为什么会有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变化之感呢?那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随水在枝密林茂、浓荫蔽目中航行。这是作者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从色彩的角度写山林“茂密”之奇,体现了山中环境的清幽淡雅。因此,此句起到了渲染山之“奇”的作用,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为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从而给读者以余音缭绕之感。这样看来,最后一句并不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句,使“奇山”的特点更突出、更完整——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融为一体,也难怪作者会由衷地感叹“天下独绝”。可见,大自然是多么地钟情于“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啊。

付胜芳,教师,现居江西南丰。

猜你喜欢

笔误富春江富阳
富阳:全省首座智慧健康主题公园投用
跟我说两句
名家的“笔误”
富阳造纸产业迎来蜕变
富阳区“舒心就医”板块
富春江的绿
沁人的绿,醉人的美
“笔误”,还是兼采并收?
磁过滤技术改造
富春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