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16-10-21王生峻
王生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通过具体分析,实例介绍,丰富教学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培养与发挥。
[关 键 词] 平面几何;数学教学;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124-02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有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由于平面解析几何的抽象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该知识的困难,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置疑导入,唤起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内涵。所以,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导入课题前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进行铺垫。能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好奇心很强,想象力丰富,喜欢问为什么,这是这个阶段小孩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高度开放,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几何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猝不及防的情况,如我在给学生上“椭圆的概念”这节课时,我先拿出一支圆规问“这工具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呀?”学生回答“画圆呗”,然后我接着拿出一根带着小环的棉线问“这又能干什么呢?”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注视着我手中这根带着一个小环的棉线,想了半天也不知究竟干什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神情在他们脸上流露出来。我们教师不妨通过此类问题,巧设悬念,让学生怀揣疑问去积极思考,然后由教师带领他们进入课堂的主要内容,因为疑问使学生萌发了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性,它是环境的产物,它是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感染,由此而产生兴趣。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究新知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习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注的主线。师生关系好,教与学双方就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平时我们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实践证明,学生都喜欢和蔼、亲切、有幽默感的老师。
例如,在讲“抛物线的图像”一节内容时,我将一个钉在支架上的画着抛物线图像的硬纸板,绕着直角坐标系原点快速旋转起来,与此同时我问学生“能告诉我此时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吗?”学生的热情高涨,感觉上课像是做游戏,他们说什么方向的都有,甚至有的学生说出了“南偏东多少度”这样的结论,然后我有意识地将图片中抛物线的开口定格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从而进入课程,学生自然就会对本节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抛物线的图像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而且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时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鼓励者和欣赏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爱说,提出与同学、老师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把课前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课中大胆提问的表达、课后个别质疑的表达贯穿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组织活动,创设学习情境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动作,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既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表象,将知识学实、学透。动手过程中的种种发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双曲线的概念”之前,我让各学习小组准备了一条拉链、一个硬纸板和两枚图钉,课上我给每个小组发放了拉链的操作方法,并让每个学习小组按照我发放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同时我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指导探究思路,在动手探究过程结束之后,让各小组汇报他们探究得出的结论。让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各小组竟然毫无差错得出了双曲线的概念。可见, 一次次尝试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学生获得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价值也得以体现。可见学生只要通过动手操作,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既准确又可靠。通过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交流探索来发现规律,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概括,形成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找出规律,与教师课堂直接传授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生被动学习为自觉参与。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主要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态的能力。它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兴趣化。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我用几何画板绘图软件当场演示平面上一个动点在移动的过程,它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距离之比保持为一个恒定的常数e时,动点移动形成图形。然后再将常数e的值进行变换,发现无论怎样变换e的值,得到的图像始终是上述三种中的一种。然后由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觀察每种图像所使用的e值,得出了结论,综合起来就是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通过应用教学媒体,将圆锥曲线的图像进行概念前演示,直观反映出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内涵,不但避免了利用等式进行繁琐的推导过程,还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的能力,将陶行知先生“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力。
三、优化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练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类。学生可通过练习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练习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反馈的一条主要信息渠道,是教师诊断教学中的问题和调节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大都是一些简单、机械的模仿性劳动。心理学表明,人的精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注意力就会分散,工作、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中职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还可能比小学生更短一些,大量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练习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惫,丧失对学习应有的激情。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的习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曲线与方程”这一节课之前布置学生回顾了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对应的图像,并指出函数解析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课中让学生回顾在“直线与圆”这一章求直线和圆方程的方法,并让学生练习准备好的练习题,然后总结求圆锥曲线方程的步骤;课后相应地对上课时学生的练习进行举一反三,再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函数图象入手,由学生自主寻找方程与曲线之间的联系,再到学生练习与已学知识相关的知识并达到课堂学习目标,课后再举一反三的练习,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新授知识点的目的。一改以往简单、机械模仿练习的方式,使学生不感到身心疲惫,进而保持应有的学习激情和高度的注意力。
四、揭示数学之美,培养学习兴趣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数学美不是给我们感官的印象美,也不是质地美和表现美,是一种比较深奥的理性美。”因此,教师要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美。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过程中不妨跟学生谈谈他们所学的圆锥曲线的对称美,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这些知识理念,同时也了解数学的理性美,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当然,让学生体验平面解析几何的美不光体现在它的对称美上,还体现在它能够用一种很简洁的语言解释很复杂、很自然的现象。比如,剖面为椭圆形的建筑,剖面是双曲线型的火力发电循环水冷却塔,剖面为抛物线形拱桥或隧道等。怀揣着这份好奇,学生就有了探究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也会更加丰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敢于创新,通过多种教学多元化,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祁银环.平面几何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
[2]郭宝池.数学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J].创新教育,2006(7):57.
[3]郑伟忠.平面几何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199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