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016-10-21杨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7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

杨英

摘要:科研能力是衡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的特点。本文重点从穿插科研训练于课程学习中、加强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及增加学术交流等方面,浅析如何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科研能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52-02

一、引言

研究生培养一直被认为是精英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资相对紧缺,对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像是大众教育,这使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下滑。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学术型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或继续读博的必备条件。而且,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定位自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科研能力,凸显专长,是保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另外,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将培养过程划分为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两个阶段,除去课程学习、撰写毕业论文及应聘工作的时间,用于科研训练的时间也就一年左右。时间之短,任务之重,迫切需要实施切实有效的方案来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二、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案

研究生阶段,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参加科研实践。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指导科研训练,反复尝试、检验和认知,方能在科研实践中出真知、出成果,这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与必然结果。可见,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尽早进行,全方位实行,且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浅析如何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穿插科研训练于课程学习中。硕士研究生用于科研训练的时间很短,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须将科研实践穿插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建议将一个学年划分为三个学期,分别安排不同的科研训练内容。第一學期以课堂学习为主,以了解科研方向和阅读专业综述文献为辅。第二学期重点精读给定方向的文献,进入实验室观摩实验,为以后能独立进行科研训练做准备,如对化学类研究生,要求研一学生参加组会,了解导师课题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利用课余时间查询、阅读和总结整理本研究方向的高质量文献。第三学期到实验室了解实验工作,学习仪器的使用。高年级的研究生要带领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共同参与实验,教会他们相关的实验技术,培养课题组的团队协作精神。课程学习阶段,可以见习的身份参加科研工作,并要求研一学生参加各种讨论,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将学习过程和探索实践过程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各培养单位应尽量开设与研究生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程,将实际的科研案例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纳入课堂教学内容。

2.加强导师指导。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引作用,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高校大多数导师肩负教学、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上课及项目申请、汇报、结题等;具有行政职务的导师还有开会交流、学科评估、学科建设等各种工作。因此,他们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非常有限,致使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很难达标。

所以,学术型硕士生导师一定要把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放在首位,采取正确的培养方法,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在学生入学后,尽早向他们介绍相关科研方向及课题研究情况,确定研究生的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实用的中英文综述,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研究进行积累。二是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导师可将科研任务分配给研究生,让他们在资料收集整理和实验方案的讨论、实施与改进的过程中,掌握最基础的科研方法。三是定期组织研究生对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和讨论。通过召开组会或研讨会的形式,让研究生介绍优秀的文献、实用的软件使用或数据处理方法、常用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等,大家集中时间相互学习。此外,导师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补充讲解,深化认识。这既能激起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科研交流能力。

3.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目前,有些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缺乏硬性指标,导致学术型研究生不思进取,通常情况是导师设计课题,学生只是完成实验。显然,这类“农民工式”的研究生毕业后,根本不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因此,应以研究生为主体,让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自我进取的源动力,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据此指定相应的科研方向,围绕指定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第二,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除了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学术型研究生要多积累文献知识,便于在科技论文撰写、修改时有“据”可依。第三,勤动手、勤沟通、多交流。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到与研究相关的知识点或感兴趣的内容时,要记录下来;把实验结果形成文章后,要与导师勤沟通,听取导师意见,反复修改。第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晶体的结构,必须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的原理、测试方法及相关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第五,最关键的是要有耐心、恒心和决心。科研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陌生到熟悉,一次次战胜困难的过程。遇到难题时,研究生必须有耐心,持之以恒,坚信通过资料查询、反复尝试、向人请教等方式,可以解决科研训练中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提升认知水平与科研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机制能调动研究生的工作积极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果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培养单位或课题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奖励办法规定科研成果评定标准,根据指定目录确定成果级别来进行奖励。据悉,部分课题组在将论文进行分区后,一区论文按影响因子×1500(元)、二区论文按影响因子×800(元)、三区论文按影响因子×300(元)的方案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科技创新大赛,设定评审标准及奖励级别。此外,根据学术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确定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各种奖助学金资助力度。以吉林大学为例,二年级研究生期末可参评华严奖学金、京东方奖学金、平安励志奖学金、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等;三年级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激励机制一旦落实,研究生的主人翁精神就会得以显现,主动性得到提高,必然会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具竞争力。

5.增加学术交流。除小组讨论外,导师及培养单位应鼓励研究生进行更大范围的科研交流。例如,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参加各类学术讲座,以扩展研究生的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条件的培养单位也可以创造条件,举办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或者邀请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这样更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三、结语

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与总结,既要有研究生的自我坚持,也要有导师的细心引导和培养单位的制度支持,这样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志航.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6):72-73.

[2]孙振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469):54-55.

[3]樊金萍,龚束芳,王金刚,车代弟.我国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52-153.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科研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