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6-10-21郭鑫黄继蔷袁宁
郭鑫 黄继蔷 袁宁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予利培酮初始量每天1 mg,2周内逐渐加至3~5 mg/d,最大不超过6 mg/d,疗程8周。疗效评价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MSE)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8周后,40例患者均坚持完成治疗,其中痊愈20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8例,显效率为80%(32/40)。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后患者的认知功能WMS、MMSE及WCST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表现为WMS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正确数评分增加,WCST总测验数、持续误数、随机误数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利培酮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认知功能;PANSS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086-03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复发率高。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具有阳性和阴性症状外,还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或认知功能缺陷,而良好的认知功能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利培酮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智能障碍、酒精及药物依赖者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8岁,平均(30.2±6.4)岁;受教育年限6~20年,平均(12.3±2.4)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及高中20例,高中以上10例。分型:单纯型1例,青春型4例,偏执型13例,未分型2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利培酮(西安杨森制森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 mg)初始量每天1 mg,2周内逐渐加至3~5 mg/d,最大不超过6 mg/d,平均(3.214~2.75)mg/d,疗程8周,治疗中可酌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或安坦。
1.3 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2]进行评定,包括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其临床疗效根据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分为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减分率≥75%;显著进步: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减分率50%~74%;进步: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减分率在25%~49%;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减分率<25%[3]。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进行评价[4]。
1.4 統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治疗8周后,40例患者均坚持完成治疗,其中痊愈20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8例,显效率为80%(32/40)。入选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 认知功能评价
治疗8周后患者的认知功能WMS、MMSE及WCST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表现为WMS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正确数评分增加,WCST总测验数、持续误数、随机误数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较复杂。感知、思维、情感及意志活动障碍,造成精神活动与环境之间出现不协调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5]。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尚未阐明,多认为与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及前额叶、纹状体、丘脑、颞叶间的连接功能紊乱有关[6]。研究发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产生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会加重认知功能损害[7-9]。利培酮属于单胺拮抗剂,又是5-HT1A受体激动剂和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与多巴胺D2、5-羟色胺受体有着良好的亲和力,对5-HT2A受体亲和力是对D2受体亲和力的10倍,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有显著疗效[10,11]。本研究应用利培酮治疗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程8周,结果显示其显效率为80%(32/40),且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马文华等[12]报道的观点一致,说明应用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确切。
目前临床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康复程度,除了阴性、阳性症状指标以外,认知功能评定已经成为另一重要的指标,且被纳入了精神分裂症的又一主要临床症状[13]。研究发现,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显著改善认知功能是其特点。杨宗儒等[14]将240例应用氯丙嗪治疗患者设为传统组,将应用利培酮治疗的设立为利培酮组,运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证实治疗4周后传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未见明显改善,而利培酮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改善较显著(P<0.05)。本研究表2对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治疗8周后患者的认知功能WMS、MMSE及WCST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表现为WMS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正确数评分增加,WCST总测验数、持续误数、随机误数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相关文献[15-18]报道的观点相符,说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改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作用, 以利培酮为代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利培酮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冬丽,倪晓梅. 利培酮与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137-138.
[2] 陈彦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 肖晓杨,谭小林,林晖,等. 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0,39(4):438-439,441.
[4] 赵永红,秦付侠. 利培酮合并认知领悟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2):211-213.
[5] 杨剑. 不同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60-61.
[6] 肖慧琼. 利培酮、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31):168-170.
[7] 袁海,孟繁荣,袁成勇. 利培酮联合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和认知功能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0):924-925.
[8] 胡广花. 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3):242-244.
[9] 徐承裕. 奥氮平与利培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1-3.
[10] 范洪峰. 利培酮联合电针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P300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2015,28(1):43-44.
[11] 庄会莉. 利培酮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7):54-58.
[12] 马文华,王兆琴,喻摇慧,等. 利培酮和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5,27(6):8-10.
[13] 王玲,汤静.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 四川精神衛生,2010,23(4):235-236.
[14] 杨宗儒,樊玉贤,王宝安.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临床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37-2638.
[15] 张大胤. 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02-203.
[16] 易海华.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 当代医学,2015,21(10):155-156.
[17] 侯占岭.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3):539-540.
[18] 杨丽.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的对照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5):3402-3403.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