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6-10-21卢旭涛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渗透教学传统文化语文

卢旭涛

【摘要】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来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在学科学习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在本中首先分析了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传文化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原则,最后研究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教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语文教材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素材开展浸润传统美德教育,笔者在本中首先分析了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原则,最后研究了具体的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课文中的文章大都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让语文课程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表明要开展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以考试为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导致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这让语文教学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引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免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外来糟粕文化的侵扰,这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语文课程可使用渗透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主要为:

其一,课堂中对学生多多鼓励,提升其创造性,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思维的平台,推崇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二,语言的哲理和文字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情感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守重知识、明道理的原则。

其三,语文教材中具有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比较丰富,作为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

其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自然的在生活中表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联系实际。

三、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利用语文教学,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不仅强化知识更对情操进行陶冶。语文教材中以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比较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其中有真实的显现,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内容以具有强烈表现的文字进行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具有独特的显现。如鼓励爱国的文言文主要有《过零丁洋》、反映民间疾苦的《观刈麦》,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对学生科学的引导,让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神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具有辨别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能力,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学生这样评述愚公:愚公真是愚昧无知,不需要搬山,只要把家一搬,不是把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吗。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诱导式的思考和研究,引发一场移山和搬家的大谈论。最后同学达成共识:作为一则寓言,《愚公移山》表达了一种对自然进行改造并战胜的大无畏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统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在大江南北、沙漠雪地开采出石油,也是引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群山中开凿红旗渠的精神力量,更是在我国在一穷二白时通过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实现“两弹一星”梦想的精神依靠。这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最佳体现。作为21世纪的学生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这种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周边局势,努力建设伟大的祖国。

2、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 使这种情感为积极的动力

作为一块具有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具有“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在富有情感的教学下,不仅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还能让学生真挚的情感予以激发。《散步》一文散发出迷人的家庭温馨,就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看出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更切中每一位读者的心怀。《我的老师》一文中表达出对教师深深地爱和赞美之情,这不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尊师重道吗?学生的心田被这些美好的情境所滋润,这对其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追寻高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语文作文教学中, 围绕传统文化教育, 丰富写作素材

作为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是一种独特的和形式。因为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便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他们用文字把自身学得的知识表达出,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我国的地理、文学、历史等知识,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和现实情况,这让学生在无形中游离于现实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并集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传统美德如学生心中一颗花的种子,最终会开花结果。如通过李白铁杆磨成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最终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写作文的素材,更是浸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方式。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更高。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国内语文课程中总具有人性的美好、以及高尚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很好的利用,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学生,应该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践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邱瑰华.人教版高中《语文》助学系统传统文化模块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16(07)

[2]黄厚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6(03)

[3]虞珏,季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J].医学与社会. 2010(12)

[4]王晶.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 2004(09)

猜你喜欢

渗透教学传统文化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低碳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