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理论”分析
2016-10-21姚杰杰
姚杰杰
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受到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影响。而在二语习得理论中,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发展意义深远。中介语的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首次提出,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以目的语为基础却又有别于目的语和母语,并向目的语过渡并靠拢的语言体系。它以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目的语的习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學习者通过对所学知识的不断认知和重组,是二语习得不可避免的中间环节。而对于中介语起点的讨论,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的起点是以学习者的母语为开端,然而本文的观点更偏向于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的第二语言之后,由于学习者自觉地将第二语言与其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实际交流中所依托这两套语言系统而自创为自己所熟练运用的语言体系。因此中介语的起点不该是第一语言,而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了与其母语系统相背离的时候为开端,如果不能自如克服这一冲突,便开始形成中介语。也正如此,中介语的开端不能简单地确立统一时间,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其形成开端也是因人而异。
中介语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来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迁移。语言迁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知识等方面存在相异之处。而另一方面便是由于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面对二者的差异采取回避态度,将不太明显的差异混淆为等同的项目。2目的语泛化。学习者在学习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后,会将一些语言规则过度运用到不适合该规则的地方。例如在学习了数字“二”之后,学习者会自发的说出二个人,二个苹果;另外比如在学习了量词“个”之后,会由一个苹果泛化为一个书这样的错误。这表明造成过度泛化的原因主要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进行了错误地概括,并且由于掌握的知识与规则不完整而导致错误使用。3练习造成的迁移。这是由于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强化了某一语言项目而忽视了其他语言规则。例如在学习“你叫什么”这个句子时,过度练习代词“你”,而忽视“他”和“她”的训练。而当学习者想知道不在场的另一个人叫什么时,便不会运用,甚至错误地使用代词。4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自发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这其中包括回避和简化。学习者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语言项目时,经常对其采取回避和简化的态度,用更为简单地语言项目去替代。例如“把”字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个比较难的语法项目,当学习者学习了“把”字句之后,在需要使用“把”字句的时候,简化为其他句式。如:把书还给图书馆。在表述这个句子时,学习者会简化为:还图书馆书。或者是:还书给图书馆。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因此在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规则之后,但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够,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常常会采取特定的交际策略,最常见的便是回避与替代策略。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交际时往往会遇到需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起的困境,因此他们会以简单、常用甚至过度泛化的规则来交流,虽然他们认识到不足,但由于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长此以往,学习者便减弱学习动力,甚至知错不改,形成石化现象。
在中介语形成之后,通过对学习者中介语使用情况的分析,可将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自发性与可交际性。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自发地、有意识地创造,他们根据这套规则来进行交际,并且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是一种存在于学习者自身的独特语言系统。2过渡性。中介语在形成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学习者不断掌握更多的语言规则的情况下,由学习者自主调整认知结构与规则,该语言系统将逐步过渡到目的语。这一过程的长短也会依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有所不同。3偏误的反复性。中介语中存在一定的偏误,而这些偏误在纠正之后仍然会反复出现,中介语也呈曲折式地向目的语靠拢。4循序渐进性。中介语虽然是存在于不同学习者身上,但它和其他语言系统一样,其发展过程也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偏误的顽固性。中介语中出现的偏误需要二语习得者自发纠正,然而由于学习者意识到偏误却不愿花过多精力去纠正,或者对有异于母语规则的正确目的语规则持抵触态度,更乐于接受偏误规则,因此中介语中的一些偏误便形成“化石化”现象。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与偏误经常被混淆,但二者却是两种不同的习得理论。其区别在于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是指语言形式的偏误,以及分析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而中介语理论则把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语言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加以研究来揭示二语习得的动态规律,不难看出,中介语理论也涵盖了偏误分析理论。
中介语理论创立至今,发展也不过近50年的历史。在半个世纪中,中介语理论已经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作用。然而一种理论的完善,一定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介语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限制。在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时,要重视这些问题与不足。首先,由于学习者不同,便不能对中介语进行准确的阶段划分。一般说来,不同水平学生的中介语系统是不同的,但要把不同水平的中介语用某些标准区分开,是非常困难的。如我们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划分为初、中、高三级,那么这三种水平上的中介语各是什么样子,是很难找出明确界限的。其次,对中介语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也仅限于理论分析。对某一中介语形成的确切原因很难断定,而同一中介语却有可能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既有单一原因,也有综合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第三,关于中介语偏误的反复性与顽固性,我们不仅仅要进行理论分析,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前瞻性地预测,来避免学习者的偏误反复出现,发生僵化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做好搜集、整理的基础工作,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实验,并归纳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系统模式,从而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汉语教学中去,使得教学与中介语的研究相互促进、互相推动,进而帮助汉语国际化教学取得更大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