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分层次教学
2016-10-21李振盛
李振盛
摘 要:中考数学压轴题是为了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解决灵活,就像是数学科的花冠。教好这一内容更显示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数学;转换思想;中考压轴题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克服畏难的心理
每当答题到最后一题,所剩的时间不多,对于部分同学而言连题目都不想看,更谈不上答题拿分。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同学们认识到压轴题是难题,但不是都不可破解。
压轴题一般分成三部分,第一小题,还是比较容易得分。只要分析好已知条件,对上所求问题,对于全体同学都可算好答好这一部分。
第二小题算是中等难度,要充分理解好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利用顺向和逆向思维把解题的思路打通。便可解题。只要平时多训练,掌握解题技巧,这一步,中等以上的同学都可得分。
第三小题才是正宗的压轴题。对付它不要急也不能慌。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再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重温一次。寻找突破口,若几次思维还是无果,一般同学可以放弃。对于优秀生,认为前面答题已不成问题。可多加思考,把它拿下,当你会答的时候,也要多个心眼,这是否有不同的答案。
二、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学时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方法。注重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培养。如已知条件有“AB是ΘO的直径”,学生应能已知下一个成立条件“它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或它垂直平分弦”,并把它当作第二已知;要求证“CD是ΘO的切线”,如果CD与ΘO相交于点C,则需要连结OC,并找OC⊥CD成立;若CD与ΘO没有交点,则需作OM⊥CD,垂足为M,并找OM是ΘO半径成立。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这种双向思维的习惯,学生有了这种思维能力定能攻克不少难题,从中就有成就感,对压轴题就会有兴趣,产生自信,便可发挥学生的潜力。
在教学中与学生总结出几种解题策略:
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的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
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截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
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答之而得。
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的热点。
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
5.解决动态问题——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6.重视操作,发现规律。
解决动手操作类问题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做数学”的理念。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思考,体会变化过程,从而发现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7.注意以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为解题思路的新颖设计题。
三、案例分析
(1)求b、c的值。
(2)点E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E是A、B除外,过点E作x轴的垂线于点F,当线段EF的长度最大时,求点E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EFP是以EF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第一步:由已知“∠ACB=90°,AC=BC,OA=1,OC=4,”,可得A、B的坐标A(-1,0),B(4,5),又抛物线过点A、B,则
这样第一步就可得到答案。这对于一般同学都可解出。
大部分同学能想到第一种情况,得出点P1、P2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故平时教学要培养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四、注意答题规范,尽量拿到高分
平时教学注重认真审题,探究解题思路,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注意答题规范,板书演示,详略得当。提醒学生答题时关键不能省,过程不过繁,书写要整洁,布局要合理。
压轴题是为了让参加中考的学生成绩更有区分度,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把压轴题完整地做出来。但整道题做不出来,不等于一点不懂,一点不会。中考的评分是按照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段评分,踏上知识点就给分,多踏多给分。因此,对中考压轴题要理解多少做多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要同学们注意不能得到满分,也要尽力拿到高分。
参考文献:
[1]汪洁.浅谈数学解题策略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杨正勋.分析与综合─—浅谈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J].保山师专学报,1999(04).
[3]刘三红.例谈数学解题的顿悟[J].咸宁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单位:广西上林县明亮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