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精准扶贫”
2016-10-21杨定玉秦红平
杨定玉 秦红平
贫困,人类共同的难题。加强扶贫攻坚,促使全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中国的发展及全民小康,是所有百姓的小康,落下任何一个民族,中国的小康就不可能成功。“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实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是摆在全体人民面前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及时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减贫脱贫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扶贫成就可谓“世界奇迹、人类壮举”。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没有摆脱贫困,截至目前,中国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扶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查时,提出了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指出,针对扶贫开发,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至此,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逐渐成熟,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精准扶贫”思想是针对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难题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为中国2020年全民脱贫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二、“精准扶贫”与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国家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开发式扶贫、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过境迁,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思想落后、散懒成疾,以此“等、靠、要”,年年扶贫年年贫,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初衷和成效。习近平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扶贫工作,在“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给贫困对象“造血”,特别是要让贫困对象从精神上脱贫,不能输掉人的基本尊严和志气,“人穷志不短”,以“先富”为目标,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迈小康。
贵州的相对落后,总结多年來的经验和教训,除了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外,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这是造成贵州发展落后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快贵州教育发展,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以发展教育“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这是顺利进入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三、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精准扶贫”的探索
(一)对教育贫困的“精准识别”
如上文所述,贵州的落后,根在教育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首先必须进行教育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即对落后地区、贫困户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加强贫困信息化建设,建立贫困户档案数据库,适时进行信息跟踪,切实掌握贫困对象因何致贫,为何致贫,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要特别掌握贫困户是否是由于教育的原因导致的,以此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扶贫措施,做到“精准识别”,有的放矢。
(二)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在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构建贵州民族地区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一是对贫困对象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即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家庭贫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引导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二是对贫困对象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计划。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保障对贫困对象子女接受必要的甚至良好的教育,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如何改变命运,如何致富?
总的来讲,就是要在贫困地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提升高中(中职)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加强农民在职继续教育等,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体系,积极完善教育资助减免政策制度,贫困对象子女决不能因贫失学,也决不能因学返贫,切实完成教育“精准扶贫”计划与目标。
(三)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树立教育“精准扶贫”先进典型
鼓励劳动创造,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在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有一定潜力的少数民族人才,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精准”培养,使其较快实现脱贫致富,积极树立致富带头模范作用,带动乡亲共同富裕。同时,通过先进典型,进一步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特色旅游、特色产品,实现一代富裕,代代传承的良性循环发展,彻底掀掉“贫困”的帽子。
(四)制定完善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价机制
完善监督措施,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根本保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精准评价”,使扶贫工作每一阶段都在有效监管的范围内实施。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教育培训到位、过程及实效到位。同时,对于敷衍了事、庸行懒政及不负责任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给“精准扶贫”工作带上“紧箍咒”,确保教育扶贫取得实效,实现百姓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曾几何时,贫穷一直是贵州的代名词,是压在贵州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如今,在国家共同富裕奔小康的蓝图指引下,贵州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连续多年平均增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关心贵州的发展,全国的小康“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让贵州人民深受鼓舞。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蓝图的大背景下,贵州人民正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向着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快速前进,力争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奔小康。
(作者单位:杨定玉/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秦红平/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