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16-10-21崔晶
崔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样珍宝,曾一直不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在职业学校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弘扬;语文教学
当代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的践行也不足,这些问题呼唤我们关注并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尚人际和合、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伦理文化,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時候都不应该被丢弃和遗忘。然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为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生身上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阻碍,目前在学生中存在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
1、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目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几所学校开展了关于“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了解程度不高。《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
据《文汇报》的调查,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着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着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
2、传统伦理道德淡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然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学生中日渐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自制力差、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和意识十分淡薄。
3、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47%的受访学生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一部分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等,也体现出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践行不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导致学生疏离传统文化的原因,一是历史上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继承的种种失误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断层;二是外来文化涌人造成的文化多样性冲击冲淡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三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环境的变迁、教育体系的乏力、榜样的示范力量与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使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
二、弘扬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1、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能领略到民族文化风采、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课堂效率。在教学情景方面要精心设计,在讲正课前2、3分钟背一首唐诗或讲一则故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导语设计上有创新,有亮点,达到最佳的引入效果;在多媒体使用上,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恰当的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根据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1)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思想内容,以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学习苏轼《定风波》,可以通过对上片结束句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与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只要我们联系苏轼的处境,就能掂出这句的分量。
(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从中了解古代文人对历史风云的演绎,对各种英雄的塑造,进而感悟人生。比如学习《曹操献刀》,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的分析,来分析作者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作者对曹操奸雄形象的刻画,最突出的情节是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完全暴露了曹操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本性。
总之,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