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世界观的转变
2016-10-21刘茹
刘茹
【摘要】多数人认为异化理论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成果,本文按照马克思世界观从“人道主义的道德维度”向“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转变的逻辑线索具体驳斥了这种说法,通过对其青年和成熟时期著作的分析厘清了这一转变过程。
【关键字】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的道德维度;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
异化理论是贯穿了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思想成果,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视角转换——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唯物”转向“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所谓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的道德维度”是指在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主要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阐释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困境来批判社会;“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指马克思站在历史发展进步的角度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把握来正确评价“异化”现象产生的合理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存在的断裂地带正是以“异化”为分界点的,笔者认为异化理論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均是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社会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如实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异化理论做了概念界定和本质分析,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成熟时期的著作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进行重塑。
一、异化理论的时代划分
《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问题做了最初的探索,停留在研究精神层面和政治生活中的异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界定了异化的本质并总结出异化的“四个规定性”。《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运用异化劳动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私有制异化。在《剩余价值学说史》和《资本论》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来阐释异化的本质,并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对异化进行肯定性的论述。因此异化理研究视角在历史观从“人道主义的道德维度”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
二、青年时期的异化观
在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还在于劳动者在劳动中使得自身的智慧和体力得到发挥,而现实中劳动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异己力量,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劳动者维持生存的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表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完成。但此时马克思主要还是从批判的视角出发,并将这种批判描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异化的规定性均是从抽象的人本质出发,并没有深入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
三、成熟时期的异化观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的研究视角发生变化,从人道主义的道德维度逐渐转向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异化“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最后的状态,相反,它处于不断运动的、不稳定的状态”。“就此而言,在异化的概念中暗含着否定性的和批判性的概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思考异化暗含的物质关系,认识到异化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必经阶段,劳动者和资本家均被异化,但是此时还没有真正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得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马克思的研究活动中对劳动本身、劳动的一般规定性的研究更多地转到对于‘社会劳动的研究”,“是在否定性辩证法的理论导引和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现实实证性研究的复合结构中对于劳动的本质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可以了解到此时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表明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评价了资产阶级的作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一步发展,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论断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萌芽和阶级基础。
通过一系列观点不难看出异化现象存在于整个私有制社会中,马克思一直没有抛弃对异化理论的研究,只不过是以另一种不同的论述形式出现。
四、结语
异化理论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研究一生,并存在着马克思的一次世界观的转变,从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转向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转变。
多数人对异化理论的解读仅停留在青年马克思阶段,而没有贯彻到成熟时期的相关著作研究,仅将异化理论理解为对四个规定性的论述而没有深化到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探讨,仅仅停留在道德维度的研究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历史维度的研究。该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要指出这一错误的方法,真正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握异化理论,才能够理解异化的真正含义,才能够找出救治和发展社会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68.
[2] 肖恩·塞尔斯. 高雯君, 译. 林 晖, 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J].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80.
[3] 王 东, 林 锋. 《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J]. 北京: 江海学刊, 2007,3: 25.
[4] 董晋骞. 异化实践论与异化劳动论的两次哲学翻转——马克思异化思想新探[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39,1:10,11.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J].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