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党改革及其启示
2016-10-21王平
【摘要】英国社会与工党内部结构变迁和选举失败推动着工党进行全方位改革。分析英国工党的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改革目标,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以期对中国的政党政治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工党;适应性;权威;自主性;党内民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对英国工党而言可称为“郁郁寡欢”的时期,期间虽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党选举纲领对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此现象固然与世界经济形势、英国社会结构变迁而导致社会成员的结构转换和保守党崛起有关,但还是与工党内部矛盾丛丛、改革力度有限更有内在关联。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工党指导思想呈现出教条化倾向;工党内部派系分立导致难以形成党内共识;强势工会绑架工党导致其缺乏行动自主性。
一、英国工党改革的内容
英国工党改革始终都在开展,只是改革的效果不尽理想。从总体上看,工党改革主要集中于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工党组织机制等两个层面。
第一,工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的改革。其一,工党指导思想的核心观点的波浪式的地改革。工党最初将费边社会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工党性质体现于工党党章第四条:“实现生产资料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共同所有”。随着英国社会经济迅速恢复,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冲突加剧,与之相适应该条款在动态的演进中呈现出下列趋势:坚决不能动摇、回避、有限改革至完全被抛弃。其二,工党指导思想变迁下的政策主张的变革。首先,官僚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新工党对传统民主制度进行宪政改革来建立责任政府,即“通过引入民主试验,比如地方直接民主、电子投票、公民陪审团和其他可能的方式,来重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直接联系。这些方式不会取代地方和中央政府中的正常投票机制,而将成为对它们的一种持久性的补充。”通过这种民主实验,让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对传统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地监督,使政府权力在运行时保持一种公开、回应的状态,让政府与社会得到有效的沟通。其次,消极福利制度向积极福利制度转变。吉登斯指出:“现在这种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福利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很不民主的。它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和照顾,但是它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传统福利制度是一种经济福利,该制度可能产生“道德公害”。而新工党的积极福利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
第二,工党内部组织架构的改革。其一,改革工党领袖的选举制度,加强工党领导层的权威以维护工党内部团结。在金诺克改革之前,工党成员采取的是集体成员而不是个体成员,其领导体制是集团领导制,从而导致工会在工党内部的决策和政策创制权方面擁有极大的权力,使得工党领袖自主性缺失。而在金诺克时期和布莱尔时期,通过发展个体党员限制集体党员,进而削弱工会在政策创制过程中的权力;通过加强工党领导层的权威来增强工党决策层的自主性,而不仅仅是工会利益的表达者。其二,改革工党成员的构成结构,扩大工党阶级基础。在改革前,工党内部选举是一种“工会通吃”的状态。从政党构成来看,个体党员是工党基础,但工会通过集体党员方式控制党员,因此演变成工会是工党的组织基础,最终工党领袖沦为工会获取的工具。金诺克时期,缓和同工党中间派的关系;在史密斯时期,对工党内部选举进行改革。在1993年年会上,史密斯实现将选举领袖的选举团构成比例改为工会、选区工党和议会党团各占l/3(以前是工会占40%,选区工党和议会党团各占30%),同时,取消了工会在选举中的集体投票制,实行一人一票制。最终经过史密斯与布莱尔改革,工会力量受到严重打击,工党领导层的权威进一步加强,为1997年的选举打下坚实的组织、权威和社会基础。
二、英国工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经过对英国工党改革背景及改革过程的分析,发现任何改革过程都会经历各种曲折与反复,没有一劳永逸的改革,只有“在路上”的改革。在工党的改革路上,有三条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指导思想及政策主张的与时俱进。而作为选举型政党的工党在面对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开始选择通过渐进式地调整最原初的指导思想,但却发现通过此种方式来改变指导思想不能赢得选举时,最终选择通过强硬地方式来调整其指导思想以适应选民结构和需求的变化,最终到布莱尔出任工党领袖时:彻底改掉传统工党的意识形态主张。
第二,党内民主是保证党的领导层自主性的重要方式。工党内部斗争、选举体制、阶级基础、党员身份等制约着工党领袖的权力集合,导致工党领袖缺乏行动自主性而沦为工会意志的表达者,因此新工党通过对工党内部进行持续地改革,最终使得新工党的领袖获得相对自主权。从工党组织体制改革的效果来看,其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削弱工党领袖对工会的依附而获得自主决定权。
第三,政治领导的改革战略与战术的选择对改革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在工党历次改革中,不管盖茨科尔强势改革、哈德罗·威尔逊回避核心问题、金诺克渐进改革,还是布莱尔“迂回式”改革,但从选举的角度来看,最终布莱尔的改革方式成功。在改革过程中,战略与战术选择、改革决心等都将影响改革的成败。
工党改革的历时性表明改革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教训。工党改革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其教训更值得后来的政党改革者进行深入的反思。
第一,意识形态教条化阻碍工党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意识形态教条化产生于两种力量:其一,该意识形态曾指导过的行动取得成功进而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其二,团体成员认为该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性最好的诠释;前者是种绩效增强,后者是信念强化。
第二,政治权威缺失直接导致改革的历时性与周期动荡。从选举谱系来看,工党执政历程表明: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对权力的集中程度进行区别对待。“二战”后初期,由于工会的凝聚能力强大且工会集体党员构成工党的主要阶级基础,使得工党的上层呈现出权力集中的现象,集权给工党政府带来行动的效率和效能,能够有效地推动工党的政策主张施行,对工党政府宣布英国建成第一个福利国家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英国社会持续发展和经济危机来临,此时正需要工党内部集权时,工党因内部分裂却导致出现权力下移,这种权力下移给工党带来的危害是18年的在野。
第三,避免政党被内部势力分裂。内部出现分裂对工党竞选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内部每种势力都有自己固定的阶级基础和选民支持,且会根据该派别的指导思想去提出相应的竞选纲领,导致工党不能有效地凝聚力量去参与选举,最终导致工党在大选中数次败北。
【参考文献】
[1] 杨 煌. 英国工党战后国内政策的三次调整[J]. 欧洲, 1998(4): 69.
[2] [英]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郑戈,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9, 117.
[3] 刘建飞. 英国工党的改革及其前途[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5(4): 45.
【作者简介】
王平(1990—),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协商民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