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智育的平衡交互发展
2016-10-21田凌晨
【摘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不同的特质,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和共同发展是提高德育成效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德育;智育;关系
一、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实现道德、行为习惯的进步,又能在快乐中学习,取得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德育与智育的共同发展问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智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对智育起着指明方向和保证学习动力的作用。德育的发展要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实现智育与德育的交互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德育和智育平衡发展的人,德育和智育统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就肯定了德育和智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内在的相互促进作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事物,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摆正智育和德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列宁认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識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因此,德育和智育两者都要兼顾,德才兼备才是现代学校的培养目标。
德育包括道德、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智育主要是指发展智力的教育,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科教育。我们主张小学教育中,应该以德育为本,以德育促进智育的发展。德育是根本,也应该以智育为重。因为智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智育,将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强调积极发展智育。但是,如何处理好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关系,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是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中央有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改变,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大家仍然在扎扎实实的搞着应试教育,大多只注重学生成绩(也就是智育为主)的发展,从而大大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
大环境是这样,我们个人没办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教学效益上想办法,只有尽量提高教学效益,才能挤出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德育。讲到提高教学效益,那就必须以教学思维和方法改进为主。教师们应该学习更多的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灵活的选择,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把德育融入到每一个科目的教学当中,不断尝试有效的结合,努力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我们始终是要实现德育为本,以德育促进智育的。
二、德育和智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由于人们对德育和智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分歧,德育与智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
1、社会分工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种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德育和智育各自成了独立的社会成分,承担着独立的社会职能,这就导致了它们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各种各样的竞争愈演愈烈,教学也渐渐趋向“智育化”,这就加大了德育与智育的不平衡。
2、学校教学
德育占据着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升学竞争带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德育失去了它的主要位置,相反代替的是智育。在中国,大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实施的是“知识主导型”的教育,至于什么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学生心理健康等与考试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校不会真正去关心它。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获得高分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全面发展。
3、家长的认识偏差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德才兼备,但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却处理不好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还有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分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知识掌握的多,确实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主要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式,它是需要实践的。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德育的价值判断必须以个人的价值关怀为出发点,个人价值关怀的核心是人文关怀,科学技术的关怀只是人文关怀衍生的局面。站在智育背后,支配智育走向的要素是人,它背靠的是一种跨越民族和文化界限的传统。
三、建议
1、切实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家关系。教师直接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师生谈话、同事交流以及个别观察等。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可以促进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对学生的了解。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采取电话联系、家访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联系方式。处理好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再去进行教育教学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更大的功效。
2、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德育大纲》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使自己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除《品德与生活》及语文等相关教材外,其余数学、科学、美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四、结语
德育和智育的平衡交互发展,与我国所提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谋而合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德育文化建设其实也是育德和育智的教育过程,只有一手抓德育,一手抓智育,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好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 曹 孚. 外国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3] 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5] 王仕民. 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M]. 中山大学学报, 2006(5).
[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田凌晨(1992—),女,安徽亳州人,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