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风格特征

2016-10-21张兆帅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唐卡女性

张兆帅

【摘要】生活中的唐卡的介绍关系到唐卡这门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靠一两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积极面对市场和内在的需要,还要界内同仁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但自古以来,由于自然环境,民族特征,以及唐卡艺术特有的性质,使其几近仍然还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但这与其他艺术相比较,相差甚是遥远,所以笔者对唐卡艺术中金色的特殊运用和唐卡中女性形象大量出现的用途作以探讨,为这门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藏传佛教;唐卡;金色;女性

一、唐卡的概述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是由藏文音译过来的。是指用彩锻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其绘制极其复杂,在颜料的采取上也很考究,全部颜料都是天然矿物磨制而成,色泽饱满,艳丽,且经久不衰,具有浓厚的雪域特征。到后来,又发展出了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是将珠宝玉石用金丝点缀于其间,珠联璧合,成为西藏艺术奇葩。

在色彩方面也十分讲究,多以红、黑、蓝、金、银五种,颜料出自当地的矿物。颜色的不同代表不同的含义,红底唐卡多用于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的绘制,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等镇妖降魔的内容,同时以金线勾勒用以渲染;蓝底唐卡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具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金色也是笔者在本文要阐述的内容之一。

二、唐卡中的金色

世界艺术当中有很多艺术中运用了金色,但是能将金色用的如此淋漓尽致也就只有唐卡艺术了。藏族人对金色十分喜欢,除了用金色绘制唐卡以外,也用金色来装饰自己的家居和供奉佛像的经堂,以使其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仿佛是皇家气派。这些不仅体现了本民族深深的宗教信仰,也反映出金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而作为藏族艺术之魂的唐卡,它对金色的运用非常考究。

唐卡的绘制过程细腻繁缛,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们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是宗教的热情、恒心以及高度的手工技巧的反映。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远在我们一般性艺术欣赏之上,所以在画材和颜料的选择上十分考究。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而且画师们在金的质量上也有很高的要求,故金粉都是纯金。不论是主尊像还是周围的故事画中的人物、花草树木、建筑、石头也往往用金线、金点予以装饰。

金色在色彩属性上也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就是统一画面的效果。当在画面各种颜色搭配不协调的情况下,金色就可以使他们协调起来,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由矿物颜料直接绘制的唐卡,色彩艳丽饱满,对比强烈,强烈的冷色泽感和有重量感的金,在光照下富于跳跃感、明暗、静动的色性,既给人以宁静之美,又不失金碧辉煌的神圣感和庄严的氛围。历代作品中有一部分唐卡是黑底,画布的黑色和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统一和谐。而在彩色唐卡中有一些颜色运用到画面中有时会出现单调、生硬、浓烈,部分颜色会显得抢眼,而此时金色的运用却能很好的平衡这种关系,使画面中各部分之间的颜色和谐宁静起来,因此在唐卡绘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描金,也显示出在完善画面的装饰效果上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唐卡艺术作为宗教艺术他就以服务宗教为目的,用简单易懂的图示来表现深奥的宗教义理,使大众更明白其中的道理。藏传佛教密宗中唐卡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象征性。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有用铁矿粉涂抹或撒在尸体上的意识。在此意识中人类相信,红色是血液的象征,把红色还给死者就等于把鲜血还给死者。这些意识在云南沧源崖壁画,广西花山岩画中都可以得道印证。并不是一个民族会无缘无故的喜欢上一种颜色,特殊的生活环境也是其重要因素。生活在广阔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依傍世界最高的山峰居住,广袤的雪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纯朴的藏族人民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自然对太阳有着特殊的感情。金色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表现运用于唐卡中,则映射出了佛学思想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普照大地,带给人们光明和能量,他们也在佛的恩泽的庇护下生活,就像生活在太阳的光芒之中。这也就是金色和黄色在唐卡和藏族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最有根源的解释。而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一些我们想想不到的和汉传佛教甚至相悖的艺术样式内容,如:“双运唐卡”、“胜乐金刚”等。

三、唐卡中的女性

在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当中,绘制所选的内容当中所有的元素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象征,这也是与其他艺术相一致的特征。这一点在用金和《度量经》中足以见证。在汉传佛教教义和艺术当中,从一开始进入中国以后为了赢得亲睐和信众,就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适宜自身发展的佛教教义,同时这些教义也在佛教艺术当中得到了反映。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几大石窟的雕塑艺术中看出来。没有变化且众人皆知的就是在佛教艺术当中无论是佛祖、菩萨、金刚、还是护法所有形象当中唯独只有一尊形象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即观世音菩萨,而且衣着端庄整齐。除此之外的造像都是以男性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而这一点也恰恰映射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佛教教义当中的渗透和影响力。

“胜乐金刚”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其中男性代表法,女性代表智慧,男女相互紧拥,表示法與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作为密宗最高修行境界,它的功用是密宗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宗客巴大师说:“调心要令信所缘,对着胜乐金刚观形鉴视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在此是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的目的。明王凶恶的面孔不仅用于吓退外界妖魔,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对付自身的孽障,而妩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必不可少的伙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叫做“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以爱欲供奉残酷的神魔,使之感化,再将他们带到佛的境界中来。“胜乐金刚”全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这其实源自于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固有概念,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回避的如此复杂。这才是“胜乐金刚”在藏传佛教唐卡中大量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我们以世俗的眼光所看到的男女交媾。

藏传佛教中女神形象众多,与汉传佛教中几乎没有女神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受到“性力派”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创造女神的性产生的,于是出现瑜伽的修炼方法。另一种修炼方法“方便”是代表男性的创造活力通过象征想象的阴阳交合和真实的交换瑜伽方式,亲证“般若”与“方便”融为一体的极乐涅槃境,这就是其用意之所在。

我们以世俗的眼光看到的唐卡艺术当中的男女交欢实显肤浅,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藏族女性地位是如此低下和卑微。而作为一个民族艺术的唐卡却将女性地位展现的如此之高贵以至于不可替代的世代流传,岂不是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矛盾,而在这中间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佛教,属于本民族的藏传佛教。

【参考文献】

[1] 大卫.杰克逊. 向红茄, 谢继胜, 熊文彬, 译. 西藏绘画史[M]. 山东:明天出版社, 2001.

[2]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 于小冬. 藏传佛教绘画史[M]. 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6:88.

[4] 索甲仁波切, 著. 郑振煌, 译. 西藏生死书[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5] 李进新. 丝绸之路宗教研究[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6] [意]图 齐, 著. 耿 昇, 译. 王 尧, 校订. 西藏宗教之旅[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唐卡女性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