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6-10-21王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就业困难职业指导高校

王芳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教育体制、社会等三方面分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结合当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现状,从职业指导内容、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对象三方面提出策略参考。

关键词:就业困难 职业指导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36-02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65万,较去年增长16万。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人群,市场呈现的就业需求较2015年却没有大的起伏。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在毕业大学生群体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压力也就更大。因此,针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开展职业指导变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就业能力等自身因素及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在原因,造成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不易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的大学生群体[1]。目前这类群体的构成主要是这样四类:第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毕业生中有部分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在文体、社交、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凸显出来,影响正常就业。第二类是学业困难学生。就业单位一般在面试过程中会对相关专业问题进行提问,参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决定是否录用。第三类是特殊心理困难学生。就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希望应聘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的学生。而那些容易焦虑、受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很容易成为待业者。第四类是身体有某方面的缺陷或个人形象欠佳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受限于职业选择,也就使得原本不高的就业机会更小了。综合造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有:

1.1 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下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是90后,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都更为多元。成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大多学习态度懒散,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职业方向指引,专业学习无所事事,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喜爱玩乐,缺乏自我承担的意识;漠视大学社团活动,社会事务更少参与,志愿服务更是少之又少;有些甚至因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忽略现实社会的竞争,造成理想与现实的严重的距离反差,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很少,其组织协调能力与中学相比,不进反退;还有一些因自身身体、心理疾病产生自我认同感上的自卑,从而回避就业。所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導致这些大学生在毕业时自身综合素质不过关,很难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

1.2 教育体制因素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分数成了不可置疑的衡量标准,很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跟这分数跃动。这种对于分数的过于看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自我成长的体验,对自我心理的觉察能力大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也明显下降,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严重下降,以致于在面对学业困难、就业挫折的时候都倾向于消极的应对。教育的一边倒,使得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感恩意识严重欠缺;另外,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其部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不匹配,也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碰壁;而高校的职业指导很多也只是为存在而存在,很少有切实地考虑学生差异、学生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这些都可能影响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

1.3 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的残酷造成了很多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比如,有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把用人标准盲目提高,招聘过程中过于强调工作经验和英语水平等,忽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不愿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培训和成长空间,这种急功近利的招聘形式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单位在用人标准上明显的性别歧视、外貌歧视也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的温床又培育了这些就业困难群体。在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中,由于对大学生本身没有太高的工作承担或压力,使得有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想就业而安于在家享受;还有一些从小在宠溺的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习惯了父母、社会的包容,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能够应对社会种种的心理磁场。因此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往往会选择舒适的家庭温床。

2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教育体制、社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职场能力为主旨的职业指导陆续在各高校落地开花。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学习,高校的职业指导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从职业指导的内容上看

目前,很多高校职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规划大赛、邀请职场成功人士开设职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霍兰德职业量表测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职场、对就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对于未来也有了设想,对于职业不再陌生,知道了职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未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现行的职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着力于开头的布置,忽视了学生的反馈。比如,职业规划课程开设了,但上课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职业规划大赛有了,但规划大赛侧重演讲的成分太大,真正的实践能力体现太少;职场讲座有很多是心灵鸡汤形式的,基于专业的很少;霍兰德量表做了,却没有反馈和指导。如此种种,暴露出职业指导在内容上的后续性、个体性、系统性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从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上看

目前,在各高校承担职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大多是辅导员。其中有一些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有一些是自学课本,然后转述给学生。辅导员承担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自己工作的实际给予学生一定的职业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由辅导员承担职业指导师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辅导员对本专业知识、专业就业前景知之甚少,很难提供有价值的专业职场导向;有些辅导员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工作经验缺乏,自身还处于职业规划的探索期,这时候来做学生的职业指导便显得捉襟见肘。再者,从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上看,很多高校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了,但是职业指导的导师还是就业指导的那些人。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匮乏也是目前高校职业指导面临的一大问题。

2.3 从职业指导的对象上看

因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从选择专业到进入大学就对未来的职业走向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校学习过程中,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入、专业实践的不断体验,自身的职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职业规划课程、比赛的加入,使得学生对于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但是,对于由于高校扩招,各地生源紧张,生源的质量也在逐年下降,在大学阶段能够明细自我定位、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一个班级中能有明确的目标方向的比例不足10%,60%的学生都处于迷茫状态,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未来发展方向都不是很清楚。20%的学生知道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但却很难付诸实践。据很多专业任课教师的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持续性较以往有明显的下降。这些都给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3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

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以更加理智的态度面对各种求职考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针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参考:

3.1从职业指导内容上看,应开展针对性、系统性、专业的职业指导

针对性主要是指对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比如,对于有特殊心理困难的学生可提供心理援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基金,帮助其提升职业技能;对因身体某方面缺陷影响就业的学生可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强专业导向,幫助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领域中发展;对于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进行某一技能的强化来提升专业能力。系统性主要指职业指导要贯穿学生大学始终,并要有所延伸。从入学时个人职业档案建立,到毕业时职业选择,甚至可以延伸至入职五年内;在职业指导档案中既有老师的指导也有学生成长的轨迹。专业性主要指采用专业的职业指导手段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及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等职业指导模式,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进行动态职业指导,或成立就业实训室,通过模拟考试来训练他们的就业考试能力[2],通过职业测评量表帮助学生分析学生职业倾向、人格特质。

3.2 从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上看,应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高校职业指导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体制激励等方式实现。高校应鼓励职业指导人员积极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专业职业指导培训班,参加系统的、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同时在高校内,也可以通过争先创优,表彰先进,经验推广,专家督导等方式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同时也可以沙龙、座谈会的形式邀请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家走进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整个大学生活。

3.3 从职业指导对象上看,应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

一方面通过高校与政府、校企合作企业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安排就业困难群体以就业实习的方式进入企业提升学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在就业培训方面,可增加作为毕业生通识能力的培训内容,比如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人际沟通技能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增加一些具有社会资质的资格证书的培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时的资本。在校内期间,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指导社团、职业发展协会等方式,吸纳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开展朋辈辅导,让大学生走近职业,走近职场。另外,还可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多参加高校社团,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脱离竞争环境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能够就业或高质量就业,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是一个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各高校需加强职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内涵建设、体制建设,建立一个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使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更高,社会更和谐。

猜你喜欢

就业困难职业指导高校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