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2016-10-21高佳
摘 要: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7-02
在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人们大量地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传统的隐喻研究较多着力于对语言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的隐喻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本身,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语言与外部现实世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直接反映外部现实世界,而是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作为中介的。因此,隐喻的翻译应该以认知为基础,脱离认知只研究隐喻的翻译很显然是不实际的。既然认知是构成隐喻这种人类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方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隐喻翻译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隐喻翻译中加入隐喻认知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关注现实经验的作用和人对经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及其如何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的,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由于受到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即为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题。而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
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所有的语言都有隐喻性,语言是受控于整个隐喻思维系统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Lakoff认为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是建立在具体的经验或物质之上的,几乎所有的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是隐喻性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具体认识来理解和感知另一种事物。例如,在time is money这一典型的隐喻中,time(时间)作为隐喻中的目标域是一个完全抽象的事物,我们借用money(金钱)这一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成熟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人们利用诸如此类的,在两个概念域中对相似事物的想象以达到对客观世界中的抽象事物的真实理解、感受和认识的目的。语言学家Slobin认为:“语言通常是以具体的经历通过隐喻的扩展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隐喻的本质决定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投射和映现的认知过程。隐喻起源于对于现实世界的已有认知,人类依靠背景知识和经验,通过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将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投射映现到另一个领域,用熟悉的具体的经验结构去说明阐释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以此对目标域做出正确的识别和认知,从而生成隐喻。
2 隐喻翻译的策略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人类用翻译的形式重新建构源语言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形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思维表达方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性质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一面。而认知语言学提倡翻译要在语义和概念域上建立对等,所以隐喻的翻译要将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某个文本传递的信息联合起来,建立或激活相应的图式,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
2.1 直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相同认知体现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由于人类具有感官和身体构造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认知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包括隐喻在内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也是建立在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因此,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基于这种相同的认知心理,对这类隐喻的翻译可以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方式来实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认知反应的翻译目的,即直译。
如基于words are weapons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体现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式,如: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她說了一些尖锐的话);He was faced with a
barrage of insults(他遭到了一连串的辱骂)。在这些隐喻表达式中words are weapons(语言就是武器)这一结构隐喻就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武器”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语言”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汉语中同样有包含“语言就是武器”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表达形式,如:“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因此,中英文中含有隐喻的、意思完全对等的习语需直译。例如:to add oi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
直译法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隐喻概念域的认知对等映射方式,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实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反应的翻译目的。它还可以保留源语言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2.2 意译
意译是指通过原文隐喻的含义找到概念域中的目的语隐喻,采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信息,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体验。这种策略一般是当源语言概念域的映射在目的语文化中不能实现认知对等,必须通过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隐喻来翻译。
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说道:“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其中“刁钻古怪鬼灵精”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认知对等,在David Hawkes的英译版本中,这句话译成了“Youre my Mary Contrary”。其中Mary Contrary在英语中有指行事不同寻常,性情乖戾的人,接近中文中的“刁钻古怪鬼灵精”。英国童谣“Mary,Mary,Quite Contrary”就描述了性情乖张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故事。
再如第三回中黛玉拜见贾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Hawkes把文中的“心肝儿肉”译为“My pet, My poor lamb”。中文中“心肝儿肉”的映射在英文中没有对等的认知,所以Hawkes保留了这个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映射,即疼爱之心,用pet和lamb来实现认知的对等。
2.3 转换喻体
不同语言文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表达,在表达同一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喻体,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习惯问题所导致,所以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某些隐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汉语中的喻体替换成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喻体,同样也可以将英语国家中语言喻体转换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喻体,这就是转换喻体。译者喻体转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译者所掌握的英汉语言文化能力,译者把源域中的隐喻通过借用喻体或调整结构转译成目标域的隐喻,形象特征具备,寓意没有亏损,就是成功的隐喻翻译。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隐喻表达相同的喻义,但喻体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隐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目的语来进行替代,在保留喻义的同时,又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例如loftiest trees most dread the thunder(枪打出头鸟),a rat in the hotel(瓮中之鳖),a drowned cat(落汤鸡),one flower makes no garland(独木不成林),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等。
在源语言概念域的映射不能有效被目的语的读者接受时,就没有达到认知对等,导致了认知上的偏移,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原文隐喻的含义找到概念域中的目的语隐喻,通过换喻,源语言的隐喻表达形式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译文也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译文读者可以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
2.4 舍喻体译喻义
由于历史渊源不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深深的植根于语言之中的。这种根源导致在中英文翻译实践中会碰到很多不可调和的翻译矛盾。所以在翻译负载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就可以考虑舍弃喻体,直接取喻义。
例如,人多出韩信(More people can come up with more
ideas),这种翻译主要是基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对等认知,也不能找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隐喻,在对它翻译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交代韩信的特点,只需要抓住韩信善于用兵,比喻才智过人的特点就行,然后将这种涵义用英语的表达习惯表达出来即可。
再如:To offer him money is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he is very wealthy.
译文1:给他钱是背着煤去纽卡斯尔,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
译文2:给他钱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
这里的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是一个隐喻,Newcastle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煤都,“背着煤去纽卡斯尔”用于指多此一举、枉费徒劳的行为,但汉语读者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映射形式。译文1由于采用了直译法而让汉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这时就需要像译文2那样,舍弃喻体,直接取喻义。也就是说当把源语的隐喻映射方式移植到目的语中,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甚至是误解时,我们应该放弃源语的隐喻形式,直接取喻义。
3 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处理隐喻的翻译时,译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根据原文中的隐喻及其概念域的映射在目的语中是否能实现认知对等,来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果概念域在译文中的映射能实现认知对等,宜采用直译的方式,并加以注释来填补可能缺省的认识体验;如果原文隐喻概念域在译文中的映射没有对应的目的概念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甚至在必要情况下省略原文概念域,直接取喻义,以达到译文通畅的效果,给读者类似的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2] 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5] 赵亮,张轶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隐喻的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1).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
作者简介:高佳(1982-),女,山東枣庄人,硕士,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