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缺陷

2016-10-21刘腾飞叶敏

法制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刘腾飞 叶敏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近年来,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得益于我国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到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的环境利益诉求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保护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尚有缺陷,亟需解决。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8;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210-0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立法过程中的不足,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不足,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不足。一、环境立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参与主体的结构失衡

首先,我国公民参与环境立法是于法有据。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有宪法和立法法等法律的保障。翻开我国立法法,该法的第34条和第58条,明确赋予公民有参与立法的权利。然而,我国在法律层面上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公民的环境立法参与权却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换言之,公民在环境立法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公民参与环境立法的作用非常渺小,主要是因为公众参与制度机制并未完善,空有制度文本,而缺乏实际落实。(二)参与主体的方式单一

依据现行的82年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检举权、控告权与救济权。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的意见征询是从上至下,由上级立法部门向下征集相关意见,至于是否真正采纳了公民的意见或者建议,公众很难知晓与确定。同时,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就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与方式做出明确规定。与其他国家相比,公民的环境立法参与程度是十分低。而公众大多数能够影响环境立法,大多数是限于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时,会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当然,大多数时候会告知利害关系人有相关救济的渠道与权力。二、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一)信息公开披露范围尚不规范

虽然,早在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政府机关及时公开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然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与频率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对于环境信息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当前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十分不透明的状态,并未做到信息公开与透明,尤其是公开的内容不够细化。依据《信息公开条例》与《保密法》的规定,立法部门仅仅将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事项列为不公开信息的范围。目前,不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对于公民的知情权存在侵害。面对公众的公开信息申请,有的搪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二)责任机制与救治机制不合理

我国对于信息公开制度的救济渠道主要是用行政方式。比如对于范围法律法规的相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与付款。然而,目前的罚款上限与罚款的力度,相比于违法企业单位所获取的利润,是九牛一毛。可以说单靠罚款,已经无法阻挡部分违法企业顶风作案,无视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有所加剧,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种局面是受制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监管与管理的短板。同时,我国对于救济途径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一)环评主体不明确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法律条文规定,“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这个条文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具备操作性,是一种宏观性,或者可以称之为口号性的条文。这也造成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太过宽泛,在实际运用时对于环评的主体范围就显得模糊不清,不具备操作性。目前,一些听证会或者是由民众参与的会议,邀请的与会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民众。要么是被代表,要么邀请的民意代表并未保护民众的切身利益,而沦为举手投票的机器。环境评估中的公众主体随意扩大化,也不利于立法效率提高与立法资源的节约。(二)环评的范围不广泛

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可以參与项目规划中的环评,而在综合利用相关环节,却未作出详细的规定。依据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实际上需要环境影响评估的项目其实并不多,如政府决策中涉及到环境影响等情形就未作出规定。相反,是用列举的方式对一些项目要进行环评做出了规定。与西方主要国家相较而言,我国的环境评估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要进一步细化。(三)环评的时间介入晚

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公众介入环境评估的具体时间,最早应该是在规划草案或者是建设项目报送审批之前。除此两种阶段,在其他阶段公众都是无权参与的。而相较于英美等国,公众参与的是整个环境评估的各个阶段。同时,在具体环境评估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具有较大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政府职能部门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只是象征性或者是程序性的过程,对于环境评估的最终结果并未过多的话语权。

在我国环境执法监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以公众力量弥补环保部门执法监督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也以公众参与对环保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的倾向予以约束。[参考文献]

[1]高金龙,徐丽媛.中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2]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曹明德,王京星.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价值定位及改革方向[J].法学评论,2006(1).

[4]马燕,焦跃辉.论环境知情权[J].当代法学,2013(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