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特征
2016-10-21谢新建��
谢新建��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提高教学质量,帮助老师完成教学目标,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堂;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在进行问题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不断对数学内容分析。反复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扩展知识的涉及内容,从而有效丰富教学资源,进而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比较生硬,教师严格遵守“尊师重道”的理念不与学生过于亲近,对话交流难以展开。而新课改之后,更易于接受新观念的年轻老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避免一些存在的问题。
1.思维间断化。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存在自问自答的习惯,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回答就给出答案,或者在学生未表述完整时就武断的打断学生,进行自己的概括,破坏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
2.对话形式化。
现在大部分的数学课堂师生对话都没有实质性内容,像在快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提问学生:“今天的课有没有听懂”,学生往往会统一回答“听懂了”,然后老师再问“还有问题吗”,学生一般会回答“没有!”。尽管老师自己会认为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此口号式的回答基本上达不到师生对话的目的。甚至是部分数学老师为了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对对话进行“包装”,如此形式化的师生对话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更不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刺激。
3.形式单一化。
在进行课堂教學时,老师的对话一定占据主导地位,或者是只有少数的优等生才能和老师进行对话,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很少有机会和老师对话。这种情况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反而会压抑;而且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倡导的学生“主体性”突出这一理念,学生作为学习主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导致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一堂缺少对话以及沟通的数学教学,一定是缺乏活力以及生机的,师生对话往往是形式化以及无效的,也就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学习问题,而老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学生,也就会越来越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氛围无序化。
教师提出问题后通常希望学生准确无误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正确地解答问题,但对偏离了预想的答案嗤之以鼻,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我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课堂氛围也失去了原有的有序、平等、和谐。
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特征
1.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所谓“平等性”,主要是指参与教学的各方,在对话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存在片面、绝对的权威,师生双方都反对固执己见或差强人意的做法。在教学中,“对话”关系存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等。各个关系之间的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用“我——你”关系来表述就是: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你。对话教学主张开放,主张倾听和悦纳一切人的声音,反对用一种观点来排斥另一种观点,也不把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的观点之上。
2.师生对话的倾听性。
所谓“倾听”,其实就是听者与说者双方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会话过程。倾听是思维着的理解,听与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对“倾听”的漠视历来是非对话教学的突出特征,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力求让“说者的位置空缺”,并非师生都不说话,而是指没有人总把自己放在说者的位置上,也没有人是权威,师生都有一种真诚倾听的意识,在倾听中言说,在言说中倾听。首先,倾听他人,当我们乐于倾听、希望了解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更接近客观的现实。倾听要求: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鼓励等形式作出积极的反映和意见反馈;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必要时做好相应记录。其次,倾听自己内心的话和说出来的话。
3.师生对话的互动性。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则强调教学的“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一切资源,除了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作用外,又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强调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多边互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主参与度,充分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从而为教学创生更多、更鲜活的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4.师生对话的差异性。
每一位学生的生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其性格特征、经验以及能力水平均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要与学生进行个性化对话,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其表现。
5.师生对话的生成性。
在非对话教学中,教学过程基本上由教师一人设计和控制,到如何板书,如何提问(甚至问到哪些学生),最后要得出哪些结论等都已心中有数,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教学活动就在这个早已有了结论的“完美”设计中按部就班地“上演”。这样的教学过程只能是“流程”而不是“生成”。所谓“生成”,其实质是一种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感悟。生成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典型特征,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把课前的预设不露痕迹地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师生在对话中要努力捕捉那些预设之外的生成。
强化小学数学教学师生对话是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对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