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16-10-21刘健南
刘健南
【摘 要】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参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要通过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进教学方法、抓住小组活动的时机和数学“生活化”等措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提高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效率。
【关键词】活动教学;自主;探究
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功能与效益。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进行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多个年头了,实践中使我明白到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与思维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1.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越新奇越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 鼓励猜想。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小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2. 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去拼凑,学生拼凑后可发现:既可从数小正方形得知长方形的面积,又可把长和宽上的小正方形的数量乘起来恰好等于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也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悟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3.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学过程中笔者不直接讲解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便教师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
三、抓住小组活动的时机,激发自学探究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件事情有强烈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行动。在我们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个人所无法完成的,需要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完成的,每当此时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合作愿望,他们很需要通过别人的合作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能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请看笔者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的一个片段:
师:听说我们今天到剧院来上数学课,有许多小动物也赶来了(课件:快速移动各种小动物。)你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吗?他们都躲起来了,你能边听边在老师发给你的卡片上记下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和数量吗?
生:能。
师匀速报小动物的名:小猴、小鹿、熊猫、小猴、小猴……(学生普遍感到无法记。)
师:你有什么困难吗?
生:字不会写,没学过。
生:不知道该怎么记。……
这时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好吗?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纷纷寻求合作伙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有的说,我们不会写这些小动物的名字我们可以用□★▲这些符号来代表;有的说我们可以划线表示它们的数量;有的说我们小组里的人可以分工来合作,一个小朋友写猴子的数量,一个小朋友写熊猫的数量,一個小朋友写小鹿的数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记下来了。在简短的合作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被激发,被碰撞,合作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探索求证的能力。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笔者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多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不但激发了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不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在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重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更多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科学探索的过程,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不断地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世界,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将来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