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体育课堂文化应有“张”有“弛”
2016-10-21丁飞张燕
丁飞 张燕
摘 要:新课标赋予体育课堂文化全新的内涵,体育课堂文化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预设和对课堂教学的及时调适而产生的,不仅需要打造课堂文化的纪律和礼仪硬件,还需要营造宽松氛围的软件,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体现。
关键词:体育课堂;有张;有弛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而且主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进而建构起新型的师生互动课堂文化。然而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乐学,迎合学生,取悦学生,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而且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体育课堂文化的建构需要有“张”有“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张”
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体育课堂是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转化,教学内容的实施,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不仅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还必须有严格的课堂纪律作为支撑,否则就会失去对课堂和学生的调配能力,甚至整个课堂变成一盘散沙。教师应当认真打造课堂的纪律硬件,从而为教学秩序的顺畅提供保障。
1.纪律文化的打造
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的学子,体育的场地和器材设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学生的爱护才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实施,教学秩序井然,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是学风、校风的体现。
以制度和管理促进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严谨是新型体育课堂文化的重要支撑。无论是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还是自制的风雨操场,不论是多功能器材室还是简陋的自制教具,从场地的正确维护到器材的井然摆放,从课前对场地器材的精心布置到课后的“完璧归赵”,这不仅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需要有着严谨的预见性的管理意识。
2.礼仪文化的开发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交际礼仪培养。体育学科有着培养学生社会性和交际能力的特殊学科功能,礼仪文化的打造应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课堂问候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一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问候语能开启师生情感交流的洪堤,教师也会因为得到全体学生的强烈呼应而振奋精神,激发更大的教学热情。
“张”打造课堂文化的纪律和礼仪硬件,而“弛”为营造课堂文化宽松氛围的软件。
二、“弛”
外部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从儿童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当是充满快乐和生气勃勃的——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完成的一种集体活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等特殊的学科特点,使这种交流更频繁,使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不同于“一堂课两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而应当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预设和对课堂教学的及时调适而产生的,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新型体育课堂文化的体现。
1.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体育源于生活,作为教材内容的各项运动都有着其自身的文化背景,都有着平等、公平、竞争、互助等运动特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体育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2.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反馈给教师。
而这些只有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教师用大爱去关注他们。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中,学会大度;在鼓励的环境中,学会自信;在公平的环境中,学会正义;在赞许的环境中,学会自爱;在友好的环境中,学会去愛。只有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3.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教师提升教学品位的重要保证
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乐学”,不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给教师以实现教学智慧而带来鼓舞,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为以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品位创造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运动文化的渗透,必然会陷入满堂灌、一言堂的讲练式,竞技化的传统教学法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师生情感和文化交流显得索然无味。如,在进行跆拳道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跆拳道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及礼节,配备跆拳道服饰和防护护具,讲授动作时各口令的含义,使学生参加跆拳道,了解跆拳道,从而热爱跆拳道。如果不进行礼节的讲授,整个课堂完全就是一场手舞足蹈,毫无生机的徒手操练习的场面。
总之,体育课堂文化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体育课堂文化是一座矿藏,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发掘和提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黛安·E·帕普利,萨利· W· 奥尔兹.儿童世界[M].曹秋萍,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