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6-10-21刘忠祥
刘忠祥
摘 要:在一般人看来,语文课是最好教的。他们认为,教语文简单到只要认得字就可以;当然也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教,因为有时候费尽周折也不见得成绩能提高,甚至有时教与不教都是一样的。由此,许多人认为教语文没有什么法则!其实,这些看法都是极端错误的,这都是教得不够得法的表现,也正是目前所说的没有打造出高效课堂导致的结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情境创设;现代化教学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课堂组织得当、结构合理、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开发、智力与性格得到良好发展的一种课堂。这种课堂,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的同时,学生智力得到完美开发。要达到这种效果,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备课,精心打造、设计课堂
要上好语文课,并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认真备课。这里所说的备课,首先,要对课文知识点了如指掌,既要清楚重点、难点以及教学顺序,又要清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其次,要对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有清楚的把握,要能具体地针对学生设计教法,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要能把比较难的知识简单化,要能把比较简单的知识翻出深意,要能围绕发展学生智力和陶冶学生情操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既要有知识与能力,又要有过程与方法,还要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最后,还要将这些付诸于多媒体,制成完美的多媒体课件。
二、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时至今日,传统的两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那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如今,教师必须会借助电子白板上课,这不仅仅是方式改革的需要,更是教学效率和领会、生成新知识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创设情境、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虚拟变化过程等都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它还能利用网络搜索到大量的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能尽可能完美地提供教学所需,另外,对文本的修改,也可以做到在黑板上无法做到的地步。这些都是传统的黑板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目前如果不会利用白板教学,是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
三、变文本讲解为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原先,语文课的中心环节是解读文本,就是不厌其烦地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解释,进而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等。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坏了,学生睡着了。其实,他的效率是非常差的。现代教学,应该是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老师的作用是根据课文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并作答。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领会文本,老师是问题的启发者,是探究问题的合作伙伴,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忙起来。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操。
四、把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仅仅靠一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进入课本的文章,往往属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典范作品,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所以,我们要将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当然,穿插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我们不能当作作文课堂对待,而是就某些局部进行训练,例如,讲到某人“悲不自胜”时,让学生描述悲不自胜的情态,讲某人“喜上心头”时让学生用一段文字写出喜上心头的表现,又如,讲有人“彻夜难眠”时,让学生表述“彻夜难眠”的状态。这样,通过长期锻炼,就从各个组成部分练就了作文,其结果不仅学会了写人写事,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对字词教学避免死记硬背
传统的教学认为,对于字词要多写。因为多写笔生花,于是写生字词的作业,往往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安排一个字一行的,也有安排一个字写10行的。试想,这样的效果好吗?我想,对于某个字,如果我们要学生记住这个字形,如果方法得当,可能四五次就能记住,并能写好。如果让他们写四五十次,也许他们为了赶时间,就会忽略字形,更不要说写好了。因此,我们对于字词教学,还是要从分析字形结构和意义入手。因为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等特点,对于记住字形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得合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例如,我们利用谜语教“杂”字,就可以让学生编谜语“顺念九十八,倒念八十九”。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例如,对“己”、“已”、“巳”教学可以己搭、已半、巳全封,对“馨”、“磐”、“磬”三字,我们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还不如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就能很容易地记住。
六、在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的应用
要打造高效课堂,仅靠以上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置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内容,并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高效课堂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所有学生自己动起来,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大量的习题搬进课堂探究、讨论,从而生成新知识并陶冶情操,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李茜茜.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編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