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研究
2016-10-21陆晨程张红霞
陆晨程 张红霞
摘 要: 着眼于目前国内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开展的力度还不够 ,英语课外学习应该发挥的效用还未能充分显现的现状,本文分析探讨了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英语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寓教于学,寓学于乐”,并进一步探究了其组织模式—课堂校内校外三位一体。
关键词:英语 学习氛围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230-02
引言: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的一种工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是新生代的代表,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督促大学生学好英语,全面提高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促进高校英语氛围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各种弊端, 学生学习中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单向性,“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使得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一和单向的;学生学习中时间、空间上安排的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创建英语学习氛围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教授(论中国的双语教育,2004)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许多学校的学生、教师乃至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大学校园英语课外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英语课外学习应该发挥的能动作用还未充分展现。
Murray & Kojima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English Corner Construction at university, 2006.)以敘事视角进行的成功英语学习者课外学习方法的个案分析结果表明,在母语环境中创建小型的目的语练习社区是有效途径。同时作者也指出,英语学习者应该找寻可以提供目的英语交际机会的俱乐部、兴趣小组等开展有效的课外学习。
“情感过滤假说”指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Chomsky (Noam Chomsky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s, 2010)曾说过,学习过程中,焦虑感越大,成功率越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学形式、课本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的制约,极易升高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 、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状态 ,无法有多余空间接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英语课外学习活动则是、在自由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降低“情感过滤层”,更好地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多侧重在意义的探讨和效果的描述,大多不能为大学校园的英语课外学习建设提供切实具体的建构。
二、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1.生活即教育
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的,教育即是生活的本身。学校应该结合现有的生活情境,积极拓展英语课外活动。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英语学习环境下通过耳濡目染来巩固书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从而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现实中我们的EFL教育正是缺少一种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因此要提高学生语言的能力 ,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
2.语言是一个从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国外很多语言学家比如,Krashen, Vanpateen, Allright, Levelt, Schmidt, Swain, Hamer 等在研究语言输入与输出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强调输入的作用,有的强调输出的作用,还有的则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但是他们都强调了语言操练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输入、吸收、输出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只有平衡处理三者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语言交际的新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认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人的感觉形式,而且还换新了人的视觉角度。伴随着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创造出全新的生活环境,进而推动人感知系统的发展。麦克卢汉以全新认知视角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其时效性、趣味性、交互性、新颖性、自主性、便捷性等优势吸引学生,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信息 ,把握时代的脉搏 ,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真正地融入社会 ,使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在汲取国内外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实践与应用。倡导英语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寓教于学,寓学于乐”的原则,并进一步探究了其组织模式即课堂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1.模式创新
从模式化,单一化,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到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化的课外学习交流,并建构统一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从以往的教学区扩展到生活区,营造更轻松,愉悦,开放式的英语学习氛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大学城,形成多元互动,宽容开放的英语语言环境,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社交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2.内容创新
实现“寝室-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创新。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针对寝室,结合书院式寝室风格,举办“享受英语,享受生活”的英语学习交流会(“Enjoy English, Enjoy Life”),学姐学长零距离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放置漂移书架,定期分享英语报刊杂志,举办寝室英语书法,英语知识,英语接龙,英语演讲等游戏和比赛。针对校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一系列资源互动共享活动。采用学习交互会这一合作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增强学习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考研互助小组,出国交流小组,专四专八学习小组,课堂内容强化学习小组等;也可开展“角你角我”英语角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ocial Practices, Interests, Favorite books, Psychological Quality...),与外教留学生共同学习交流。针对校外,以“寓学于乐”为核心思想,举办大学城英语交流学习特色活动,如举办大学城十佳歌手比赛,志愿者活动,英语超市,英语沙龙,英语Party等。
3.思维创新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到虚拟的思维模式创新,延生学习空间,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弥补传统英语学习的缺陷,时时注入新鲜的话题,活跃英语学习的氛围。以点及面的大胆革新,改变了单一的“黑板+教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户外,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尝试,打造轻松自由,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強整个学校甚至是大学城的英语学习气氛。
四、英语学习氛围创新模式的效果与评价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需要发挥创造性的精神。深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增强自我参与意识,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使新时代的创新教育模式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寓教于学,寓学于乐”的学习原则,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导同学们轻松愉悦地学习英语知识,提升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用新媒体英语课外学习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传统学习英语的观念难以剥离,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度有待提升,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学习的过程还不成熟等。这都需要通过不断发展的科技,不断进步的观念和不断修整的的规划来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广会. 浅谈如何为大学生营造“启发、交际式”的英语学习氛围.校园英语,2015年第16期
[2]戴娜莲.英语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管理探究. 高教论坛,2012年第3期
[3]胡壮麟.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 中国外语,2004
[4]张帆. 输入输出理论与英语教学. 科教文汇(中旬刊) , 2012年第5期
[5]John Ole Askedal, Ian Roberts and Tomonori Matsushita. Noam Chomsky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6]Murray & Kojima.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English Corner Construction at universit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