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闪亮登场的语文课堂
2016-10-21王丽丽何玉岩
王丽丽 何玉岩
摘 要: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课堂的倾听者。让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
关键词:预习笔记 课堂主人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40-01
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教二十几年,自己上过无数节语文课,听过无数节语文课,可作为老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真正意义的“学习主人”吗?你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闪亮登场”吗?说句真话,平日的课堂就是简单、肤浅的交流。参赛课就是一节生动的“表演秀”。
我就是一名基层的语文老师,没有太多的高深理论去讲,只能表述一下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谈及孩子做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人,把课堂变成孩子的舞台,要从十多年前的一次名师做课说起。那还是窦桂梅老师从吉林来到我们的小县城,她讲的是《长征》一课。她的主导意图就是:孩子们,你们通过自学,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一节课,孩子的畅所欲言,老师的精准点拨,使我至今难忘。
走出名师的课堂,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差距无法衡量。县城的孩子怎么那么会学语文?老师知识怎么那么渊博?四十分钟,看不到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不到老师牵强的讲解。学生的自主汇报、自主交流,贯穿整节课。学生说得多,老师听得多。也正是因为这节课,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孩子闪亮登场的舞台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那时候,我带的是一个三年级的教学班。我最先改变的是:教孩子写预习笔记。刚开始教孩子写某一个字、某一个词、某一句话里学到了什么。整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慢慢的,很多孩子从更多的字、词、句、段、篇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后来,更进一步要求孩子整合课后习题。再后来,搜集相关课外资料。坚持大约两年时间,我们的预习笔记形成两大板块:是“自学专区”和“探究专区”。我坚持每一篇的预习笔记都认真检查。检查的过程,就是我备课的途径。我要引导孩子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提。这句话应该怎么分析。这段话应该怎么去朗读。尤其关注中差生预习笔记内容,因为他们的进步才是我培养成果的真实再现。针对不同层次孩子给予不同要求。对于语文能力强的孩子,告诉他们删除那些肤浅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自学。更关注预习笔记“探究专区”环节。因为这里总有“意外惊喜”,很多时候是我备课时考虑不到的。好、中、差生的问题,掌握好尺度。好同学回答中差生的问题。我来回答好同学的问题。(往往也是课堂最精彩的点)如果我解释不清,提前查找相关知识链接。提问往往从中差生的简单问题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都参与进来。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孩子渐渐适应,课堂教学“活”起来,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堂真正成了孩子的舞台。坚持与努力过后,我的“言语霸权”交给了学生,我已成了把握航向的舵手。
一年过去了,孩子平日就把写语文预习笔记当成了愉快的活动。上课时,甚至有时你能感觉到有的孩子“意犹未尽”就下课了。我也把上语文课当做精神享受。所以在这里我想说:不用给孩子出示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在教者心里,你都把学生变成了课堂主人了,目标还难实现吗?有了教者,重难点还能把握不好吗?没有了目标出示环节,学生的思绪更加飞扬。课堂就是孩子闪亮登场的舞台。不用给孩子预定早已想好的教学方法,他们的交流方式决定课堂的教学形式。也不用限制孩子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只要教师把握好知识的尺度,传递正能量交流都要让孩子表达。
这些孩子上了五年级,我们的课堂里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形式:如“新闻会客厅”、“舞台剧表演”、“辩论会”、“教育讲座”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听、说、读、写的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翱翔”。验证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即教育”。诠释了美国教育家华特的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更值得骄傲的是:每学期领导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我都会选择随堂语文课去讲。师生不会擔心发挥不好,甚至感觉“家常便饭”。在一次同行的交流课上,一位老师自言自语说,这节课如果不提前准备,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听后,没有辩解,我很高兴,因为我和孩子们都是现场直播,我看到了我的改变,带给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变化。还有一次,是为全乡老师做课,讲的是《草原》一文。因为我是农村老师,那时没有什么象样的课件,恰巧学校有了一台大电视和一台VCD,我买了盘光碟,带学生去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白莲花般的蒙古包,听豪放的草原歌曲,看热闹的那达慕大会。有了这样的教学手段,孩子在课堂上的语言更加丰富,甚至做起了打油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动静结合、文字与音乐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激情四射。也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课下,一位同行说,以后的语文课要怎么上呀?听过,我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听课的同行走后孩子围着我七嘴八舌:老师,我表现好吗?老师,我的表现你满意吗?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没说呢?老师,我……看到了孩子对语文的极大兴趣与热情,我心里是无比幸福与喜悦。
因为一直的坚持,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认可,就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刚推行课题时,就给我申报了。(花了50元钱)说实话,那时的我对这个字眼非常陌生。由于那时电脑也不普及,我求了许多同志帮我查找相关资料来了解。我写了申报、开题的所有材料,我积累了两年的过程材料,结果学生毕业也没有验收,课题就这样无情的“夭折”了。
这件事过去十多年了,再次想起,仍有回味。我想和同行说:“课堂能成为孩子闪亮登场的舞台,是不容易的,可你一旦培养孩子会学语文了,课堂才是生动的,教学才是富有生命的教育。”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绝对不是背百首古诗词,每天看几页课外书,积累些好词好句这么简单。这些积淀不是没有用,而是如何让孩子运用到学语文上。这个契合点每位教师理解不同,教会孩子的经历也不同。但我感觉没有捷径。我也是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改变尝试,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反思自己。四年的坚持,我值得了。我虽然没有太多的光环,可我内心充实。那是我二十几年教学心路历程的一抹亮丽。
在这里,我没有举太多的案例,再好的案例也只是个人的想法,在他人眼里也许有更多的创意。希望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孩子是课堂的学习主人,师生有如沐浴在春光中;师生如演员般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