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贺州市八步区晚稻三控栽培技术试验

2016-10-21陈家金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比试验晚稻

陈家金

摘 要 在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高田垌开展了晚稻三控栽培技术对比试验,总结了三控栽培技术特点,并从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4个方面分析了三控栽培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三控区水稻的分蘖情况和长势都比对照区好;三控区一虫两病的发生率比对照区低;三控区水稻的各项经济性状都优于对照区;三控区经济效益高于对照区;三控技术对晚稻的栽培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晚稻;三控栽培技术;对比试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03

控肥、控苗和控病虫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的核心,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采用三控技术可以通过有效控制水稻的施氮量、苗峰和病虫情况,来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栽种绿色健康稻米的目的。2015年,在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高田垌开展了三控栽培技术对比试验,希望通过实施晚稻三控施肥试验,掌握水稻三控栽培的技术特点,了解三控栽培技术的效果,为今后推广水稻三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选择仁义镇三联村高田垌农户罗扬平责任田作为试验田。试验田面积为484 m2,是本地典型的水田,交通方便,肥力中等,排灌良好,沙壤土,为双季稻田。

1.2 试验品种

根据仁义镇三联村高田垌的实际情况情况选择适宜试验田种植的博优1167作为试验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17 d左右,属于大穗型品种。

1.3 试验设计与要求

试验设三控施肥和对照施肥2个处理。将试验田平均分为三控区和对照区两个处理区,每个处理区面积均为242 m2,各处理区间筑田埂分开,田埂用农膜包裹。三控区和对照区禾苗的移栽方式都统一采用人工插植,确保基本苗;在秧苗期对“三控区”和对照区实行统一管理;在大田期,三控区按三控栽培技术进行施肥管理,对照区按常规栽培法进行施肥管理。

1.4 栽培管理情况

1.4.1 育秧方式

三控区和对照区都采用抛秧盘方式育秧,每667 m2大田用561孔抛秧盘50张,每50张抛秧盘施45%(15∶15∶15)挪威复合肥1.5 kg、17%葵花牌壮秧剂0.6 kg作基肥,移栽前3~4 d,667 m2施尿素3 kg加氯化钾2 kg作送嫁肥。

1.4.2 大田施肥管理

在大田管理期三控区和对照区采取不同的施肥管理策略。三控区根据目标产量(600 kg/667 m2)和地力产量(300 kg/667 m2)确定每667 m2所需的肥料总量,并按照纯N 15kg/667 m2,P2O5 7.5kg/667 m2,K2O 13.5 kg/667 m2的比例进行施肥。对照区按农户施肥惯例,与上年同一季节采用相同的施肥方法进行施肥。三控区和对照区具体施肥情况如表1、表2所示。

1.4.3 水分管理

三控区禾苗移栽后在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当全田苗数的目标有效穗数达到80%左右时(约18万苗/667 m2)开始露晒田,到二叶抽出期(移栽后40 d左右)停止晒田,此后保持在浅水层直到稻苗抽穗,抽穗后田间内保持适宜的干湿程度,收割前7 d左右断水。对照区按农户常年的灌溉方法进行管理[1]。

1.4.4 病虫害防治管理

三控区和对照区2个处理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法相同:使用相同的农药在相同的时间进行施药,统一管理。本次试验依据稻田内常见的病虫害类别选用抛秧除草剂、百螺敌、多靶标、井冈霉素、吡蚜酮、广屠、异稻瘟净和扶稻8种农药,根据专业用药标准对福寿螺、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穗颈瘟等6種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根据试验田稻苗生长情况,本试验分别于8月6日、8月10日、9月12日和9月21日进行了4次不同的施药,施药类别和分量参照稻田具体情况和专业用药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控栽培技术对生长发育的效果分析

试验对三控区和对照区稻苗的分蘖情况和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所示。

分蘖方面:三控区在对照区之前进入分蘖高峰期,三控区分蘖速度较快;三控区无效分蘖情况明显减少,三控区无效分蘖数量少于对照区,三控区分蘖态势比对照区好。

苗数方面:三控区苗数呈平稳上升趋势,最高苗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对照区苗数发展变化幅度大,苗数增加不稳定,最高苗数起伏不定,最高苗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生长发育方面:三控区禾苗均剑叶挺直,青枝腊干,三控区禾苗生长发育比对照区稳定,三控区生长态势明显优于对照区。

综上,三控栽培技术能有效控制禾苗分蘖情况和苗数,对禾苗的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稳产高产”目标的实现[2]。

2.2 三控栽培技术对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分析

试验于2015年10月29日对试验田主要病虫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三控区每100丛稻田内稻飞虱的数量比对照区少232头;三控区纹枯病和稻瘟病的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指均明显低于对照区,其中三控栽培技术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尤为突出,三控区内纹枯病的病虫率降低了14.4%,病株率降低了17%。

综上所述,三控栽培技术在晚稻栽培期内能有效防治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降低了病虫害的为害率,对防治病虫害存在积极作用。

2.3 三控栽培技术对经济性状的效果分析

试验分别对2个处理的经济性状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显示:三控区的实际产量为509.9 kg,对照区实际产量为452.1 kg,三控区比对照区增产47.8 kg,增幅为12.8%。从晚稻产量构成的各个经济性状来看,三控区有效穗比对照区多0.68万/667 m2;三控区成穗率比对照区高10.04%;三控区穗总粒数比对照区多14.1粒;三控区结实率比对照区高1.6%;三控区千粒质量比对照区多0.2 g。说明三控区增产是有效穗、成穗率、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5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控制总施氮量、减少基蘖肥比例从而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和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是实现增产目标的有效途径,三控栽培技术对晚稻增产的作用明显。

2.4 三控栽培技术对经济效益的效果分析

试验调查发现:三控区每667 m2稻谷产值比对照区高169.9元;三控区每667 m2稻田的施肥成本比对照区少42元;三控区每667 m2稻田纯收入比对照区高211.9元,三控区增收21.4%;三控区产投比高于对照区。

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三控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三控栽培技术对晚稻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3]。

3 结语

“三控”施肥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阶段技术进行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注重中后期的施肥方法来增加穗粒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争取高产。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三控栽培技术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控栽培技术对晚稻的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均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今后水稻栽培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江杏.水稻三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5(10):33.

[2]应国勇,刘诚,刘栀,等.三控施肥技术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1):76-79.

[3]钟旭华,黄农荣,郑海波,等.三控施肥技术规程[J].广东农业科学,2007(5):13-15.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对比试验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丰收的田野
玉林市“寒露风”的特点及对晚稻生产的影响
CORE—DS型白光测量机对某叶片的测量与对比
体验式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温热害对晚稻的危害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