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纹样在磁州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

2016-10-21赵杰王强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磁州窑牡丹

赵杰 王强山

摘 要: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间窑系,在磁州窑的装饰图案中,牡丹纹样在磁州窑中起到啦中流砥柱的作用,很多作品都是以牡丹纹样作为表现的手法,牡丹纹样的文化渊源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缠枝花和折枝花。不同的表现形式利用不同的表现语言解释了牡丹在磁州窑中的运用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磁州窑、牡丹、缠枝花、折枝花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58-01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间窑系,以古磁州境内的窑场为中心,涵盖了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是其它民窑所不能相比的。磁州窑之所以闻名天下,并不是它细腻的胎质、绚丽的釉色,而是以它粗犷、豪放、质朴的彩绘驰名于世。磁州窑中众多的花卉装饰纹样,牡丹纹的纹样位于纹样榜首。

一、牡丹纹饰的文化渊源

牡丹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以大自然中显现大气的牡丹花为主题。牡丹纹有其吉祥的寓意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家具的雕刻中,也被大量使用。五代越窑、宋代定窑、耀州窑都有刻划牡丹纹饰的陶瓷制品,磁州窑则为白地黑花品种。磁州窑枕面上有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对称式、适合式、均衡式等。

二、牡丹纹在磁州窑上的表现形式

从器物的纹饰表现方式来看,磁州窑彩绘牡丹纹饰可分为两种形式:缠枝花和折枝花。

1.缠枝花。缠枝,又称之为“串枝”、“穿枝”,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卷叶花草纹连续不断的特点,同时受到中亚、西亚缠枝花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装饰图案。运用于各种植物题材,在构图时以花朵定位,用枝茎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反复连续,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裝饰技法有所不同,磁州窑彩绘缠枝牡丹纹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1)Ⅰ型:白地黑花,为釉下彩绘。以毛笔为工具,以俗称“斑花石”的贫铁矿矿石为彩料,直接在瓷器表面的白色化妆土上作画。标准呈色为黑色,由于斑花料中含铁量和窑炉温度及气氛不同,彩料呈色也会出现不同的色调,有褐色、酱色等;(2)Ⅱ型:白地黑绘划花。首先用毛笔在化妆土上画出图案,再用细竹针或竹签刻划出图案轮廓及细部的纹理。花、叶都是以浓墨画出轮廓或以黑彩平涂,然后以竹针刻划出花朵的轮廓、花瓣、花蕊。叶片虽然较小,且多变形。可分二式:①式:花头很大,刻划的特别精细,每一片花瓣、每一根花蕊刻划的都是一丝不苟,布局较满,工整秀丽;②式:整体刻划是比较随意,布局构图也较为疏朗。花瓣、花蕊刻划稍微有些简单,只是划出了花朵的大概形态;(3)Ⅲ型:剔花。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白地黑绘剔花;另一种是黑地白花。

2.折枝花。折枝花是一种独立纹样,则是以一枝花跟随器物造型,作单独纹样的均衡式或适合纹样的满花式。因为是单独使用,很少连续、反复,所以显得更自由,也更容易摆脱图案化带来的束缚感。从装饰技法上看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Ⅰ型:白地黑花,因为笔墨技法的不同则还可以分为3个亚型:1亚型:花、叶不使用墨线勾勒轮廓,而直接用水墨绘出:①式:花头较大并且饱满,花瓣排列较为缜密,层次繁复、有序;②式:花头较小并且较简单,花瓣比较少,排列疏简,显得不是很饱满,但清爽秀气;2亚型:有开光装饰,开光内都是用没骨技法来绘折枝花,用粗笔随意勾出轮廓,只具备外形,叶则是随意点染而成,形状呈枣核状,内部填充墨彩,花、叶都是不分瓣,都偏向于写意。花朵可分2式:①式:花、叶勾画都是简单明了,布局格式疏朗干净,叶片布于四周,构图生动;②式:绘画比较粗糙,花形只有轮廓,叶片布局以对称,比较程序化,略显呆板。3亚型:白地黑绘或白地褐彩,也有开光,但开光内都是用线描勾勒画折枝花,开光以外辅助纹饰比较繁密。花、叶都是以线描勾勒,不加点染或叶片轻微有点染。花头一般为1-3个,比较大,花瓣排列非常紧密,层次繁多。花、蕊、叶勾绘精致,都是比较写实。

(2)Ⅱ型:白地黑绘划花,花、叶都是以浓墨画出轮廓,然后以细竹针划出花瓣、花蕊、叶脉,并且花瓣上多用蓖纹,大多数都是一个花头。可分二式:①式:花头比较大,花瓣细密重叠数之多,饱满繁复,叶片大多数都是分瓣;②式:花头硕大,花瓣大并且很少,但排列层叠紧密,花瓣上有明显蓖纹。

(3)Ⅲ型:剔花,为黑地白花,也称之为色地反套,画面以黑料涂地,花朵都留白。作法都是先在化妆土上涂满黑彩,划出花纹,再将花纹以内的黑彩剔去,露出白色化妆土,色彩对比强烈。

(4)Ⅳ型:红绿彩绘,则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烧成后,再在白釉上以笔勾勒出花和叶的轮廓,然后再以红、绿、黄彩填涂或直接以彩料勾画出所需纹饰,第二次再入窑以低温烧成。

三、结语

牡丹纹样在磁州窑中的运用得到世人的认可,磁州窑也把牡丹纹样表现的淋漓尽致。牡丹纹饰在长期发展中具有富贵和吉祥的寓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时尚、风俗,成为了当今一种民俗文化。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当今社会生活有了进一步的发现、认识、理解、创造,是指人类在群体(民间)中风行的那种程式化的规矩,是一种不成明文的文化心理模式和行为规范。它已经不经意地流传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观念、器物中”在特定的年代和地域中不断地发展,最终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知宴.磁州窑的绘画艺术[J].考古与文物,1987(01).

[2]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04).

猜你喜欢

磁州窑牡丹
牡丹
赏牡丹
绿牡丹
赏牡丹
何薇薇??《牡丹》
从磁州窑瓷枕看宋代民俗文化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宋金耀州窑及磁州窑婴戏纹对比研究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