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女性主义艺术价值的基本认识

2016-10-21刘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艺术史女性主义

刘佳

摘 要:女性主义和女性艺术关于恢复女性主体性的主张,一直都很明确,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又乱象丛生。如今,女权主义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女性主义为女权主义继任者继续发挥影响力,与20世纪风风火火的女权主义运动相比,女性主义更加含蓄。与女权主义不同的是,它对女权主义运动的成就进行反思,不断改变着内涵,当前更加强调女性的存在和思维对于男权文化的意义,女性艺术作品在叙述产生的过程中又繁衍着新的幻想和批判。

关键词:女性主义;继承与发展;艺术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68;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13-01

女性主义艺术是较之为现代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的女权运动。1971年的美国《艺术新闻》第一期刊登了女性主义艺术史学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其发表被认为是女性艺术史开端的标志,意味着女性主义艺术总算站出来了,她们,勇敢的发出先声,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去肯定女性艺术的成就。琳达·诺克林不仅质疑艺术史中妇女缺席问题,而且揭示了艺术史领域中观念的不完整,即西方男性的观点被视为主流,这种观念被她称之为“不言自明的白人男人主观性控制”。

一、女性艺术的诠释

女性艺术的发端是西方六七十年代所掀起的女性主义浪潮,其强调平等与民主的精神内核,左翼的政治社会诉求,都与当代艺术观念不谋而合,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支流。也成为女性艺术研究的一个关键事件,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领域发起对父权的挑战。琳达·诺克林质疑传统艺术史书写的合法性,希望恢复女性艺术家的主体性,从而将女性主义的吁求带入了艺术领域。可以认为,女性艺术是女性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

当我们谈论女性艺术时,往往将焦点集中在女性身体、女性身份等性别的议题,以及对女性视角以及女性方式的强调与关注。在西方艺术史里尤其是20世纪的凯绥·珂勒惠支、茱迪·芝加哥、米丽安·夏皮洛等都是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她们抨击主流艺术势力对女性艺术家非认可的状态现状,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突破女性独特的视角,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较为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在引进西方这一概念的早些时期,这种自发的主动的表达自己欲求的观念还是较为含蓄的,或者说是虚弱的。应该承认民国期间诸如潘玉良、方君璧、何香凝、夏朋等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一种女性意识,但这种意识在建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艺术还是整体处于一种“革命”的环境中,女性的意识应该是处于某种势——隐而不发的。而真正的女性艺术应该成熟于90年代,在女性艺术语境中,已形成越来越独立和具有个性的视觉表达方式。

二、独特语境与个性的形成

女性艺术家们日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不再沿袭男人的审美标准与创作模式。她们开始挖掘自己的价值并加以诠释,与以往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也拉开了距离。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女性艺术辉煌。女性艺术家涌现,作品纷呈。所以女性艺术应该定义为:从女性视角出发,立足于女性的自觉意识,以独立的个体意识和个人化的语言方式表达女性的经验体验以及生理心理的状态的艺术。她们从被社会规范下女性角色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创作的材质与灵感,并以此差异于男性主导的艺术视觉话语的习惯模式。强调性别差异在艺术中的表现,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把被社会遮蔽的那部分屬于女性的感知与视觉经验呈现出来,获得了在艺术书写中的特别注视,成为艺术发展构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样一种方式又阻碍了女艺术家进入真正的艺术史的书写,而成为艺术发展中的特例,女性艺术的范式成为一种自我限定,独自构成一个特殊的领域,又同时孤立于艺术史。

探讨女性艺术的价值,诠释女性艺术的性别身份意识,其目的并不在于比较它与男性艺术家作品有无本质区别,而是不希望把缺乏策略与智慧,缺少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看成女性艺术的代名词;是证明女性的个体意识形态同样能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包括男性艺术家漠视或忽略的,也包括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如果艺术家过于沉湎于自我设立的性别身份,那么她们的艺术会因为狭隘、保守、自闭而丧失自身的文化立场。女性艺术的创作空间不仅仅是为了标榜自己性别身份的不同,其实在更多的领域都有女性关注的焦点。

三、结语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是由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共同承担并制造出来,而社会性别的不确定性,在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文化建构。同时社会性别提供的性别的多元化,使男女性别从二元对立转化为男女两性文化的互补。女艺术家南西·大卫森说:“性别如同盔甲穿在身上。”所以性别不反映艺术的本质问题,性别身份与艺术创作也不存在对应关系。性别与艺术无关,我们不应该为艺术贴上性别的标签,让艺术创作的主体成为性别理念的承担者。

参考文献:

[1]琳达·诺奇琳(美),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利[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5.

[2]周青.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廖雯著.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0.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艺术史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镣铐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