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思考
2016-10-21张莫愁
张莫愁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00-01
国家教育部规定,目前中国实行素质教育,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能力。人,是社会人,就应该具备其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目前很多高中学校,仍然是高压出高分政策,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是高考科目的考试分数,很多家长也其然,大部分的孩子只会考试,就连脏衣服也要拖回家妈妈代劳的孩子,何谈生活能力。作为美术鉴赏这样的学科,有很多高中是开设在课表上的,也已经名存实亡,针对这样的一种现状,我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有了深深的思考:
1.美术鉴赏课开设难度为何如此之大
毋庸置疑,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觉得美术课开设是很有必要的,但说到美术鉴赏就不一定认可了,家长普遍认为,副科课学生们可以放松放松,考试科目的课就要认真听讲,其他课任老师认为美术鉴赏课直接是浪费课时,反正又不参加考试,不如把课时给我们考试学科平时测试呢。于是像美术鉴赏这样的课程,按照本人上课的这6年来看,好的时候一个学期能上到10节课左右,一般情况下就只有5至8节,按照苏教版教材的安排,总共三个章节内容,大概需要18课时才能基本完成教材涉及的内容,于是我们美术老师需要将很多的内容集于几堂课讲解完毕,收效甚微。来自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学生也开始慢慢的对这样的课程不屑一顾,总想着做其他与本课堂无关的事情。
2.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意义在哪里
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觀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如我们苏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就简单明了的告诉我们,只要是遵循形式美法则的所有物像,都属于我们的美术作品,包括书中所举例的傣家院落,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各类票据,就连我们身上的穿戴都可以作为美术作品来呈现,都具备美的价值。从而美术学科是美最直接的反映,是对美最完美的诠释,就我们目前的教材来说,美术鉴赏就是从各个方向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如何从我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美,学会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社会性质最基本的体现。
3.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将如何应对
3.1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美术老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能将美术课上演成历史课或艺术专业课,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现在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然学生不会对那一堆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不知道张择端是谁,韩熙载是谁,卢舍那大佛又代表谁,更不会知道八大山人原来是朱耷,我们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毕竟我们要讲解的事物与他们距离太遥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切合实际,不能泛泛而谈。
3.2 在鉴赏课里多设置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我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就运用了让同学们给自己画像的方法,同学们画的自己都是运用简单的线条,但是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心理特征表达出来,这就能够更好的让同学们理解,美术家眼中的自己都是美术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写照。如此一来,学生兴趣来了,效果好了,成效就可以看得见了。
3.3 多做展示活动,让同学积极参与,可以让学生临摹名家名作或者变化名家名作,然后进行展示,让同学们更多的去了解美术的历史,这样再来讲解,同学们会更加容易接受。
总之,不管我们美术老师如何努力都需要社会的肯定,家长的认同,观念的变化,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能让学生学会做社会人,我比较推崇我们学校的校训"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办事 学会健身",学会这些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之栋梁人才,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