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领,个性赋予
2016-10-21徐美娟
徐美娟
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刚刚起步学写作文,要是三年级作文底子打得好,以后的作文学习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教师也会越教越轻松,可是到底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快乐交流的大舞台,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低年级;作文教学;兴趣;个性
【研究背景】
三年级是学生刚刚起步学写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快乐交流的大舞台,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具体实施】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采用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一、以思维训练为导航
三年级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思维障碍。不知如何动笔,不知怎样选材,蒋仲仁先生曾指出:“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缺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儿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思维·语言·语文教学》)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加强思维训练势在必行。
怎样进行思维训练?阳光喔作文创始人罗朱彪先生大力提倡“学生作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训练”。笔者认为思维广度训练将是低年级思维训练的重点。训练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空间、知识空间、想象空间去入手,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引导学生的生活空间就是:水果,妈妈给我削的(妈妈的爱)、同桌给的(同学情谊)、老师给的(师生情)、陌生人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在知识空间它有可能是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的苹果、是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而在想象空间里它有可能是白雪公主吃下的那个毒苹果,可能是懒羊羊吃掉的苹果……经过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有序,从而改变学生脑中无物的现状。
二、立足于单元作文,激发兴趣
三年级的作文共有八个单元,有写人的、写实的、写景的、童话的,也有收集资料的,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接触的作文类型三年级都接触到了,但是每个年级段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三年级作文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信上,所以在单元作文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单元作文的要求,而是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給学生创设许多情景,让他们在相互启发与愉悦当中学写作文。
可以说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但是往往把握不住或者记不住自己当时的感受,所以我们老师在作文课中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瞬间的灵感,因此对于第一单元作文——课余生活的教学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连句”游戏,在课堂中学生兴趣浓厚,即兴写作。使学生一下消除掉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知道写作文就像自己的生活一样。此后的每单元作文我都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写作,“写身边的人”,我让他们直说同学的长相、衣着、性格特点等,不说出名字,让同学们猜猜看;“秋天的图画”,我让学生走进自然,用心感受;“我的观察”,我让学生进行小实验;“童话故事”,我又让学生编一编、演一演。一学期下来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较浓厚,所写作文当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文章。看来在兴趣的引领下,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作文。其实学生作文思维的广度也就在一次次的兴趣中被激发。
三、评价中保护,激发兴趣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所以,在作文批语中,我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多采取高分政策,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2.班内范读进行鼓励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作文,努力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找出来,用符号标出,然后在班内读给学生,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段,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新颖的选材,一个独特的构思,一个深刻的立意……每次作文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张扬个性的基础。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并增强了学生写作兴趣,其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关键是教师用心“寻找”,不断总结。有了教师的精彩引导,学生的天性才会更加真实、自然,学生习作的个性化就会早日到来,学生的作文思维也就逐渐被培养。
参考文献:
张国红.低年级作文教学初探[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