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说课稿
2016-10-21李树堂
李树堂
一、说教材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理科班,学生不爱学语文,好多时间用于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成了业余兴趣爱好,所以注重教法,讲究学法尤显迫切。
2.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依据高考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体现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运用的反语、比喻,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提高品味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2)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训练中理解表现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课的教学,重视诵读,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课前准备:
我补充印发相关的材料,让所有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辅导资料,按照“七环节”(题目、作者、内容、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对杜甫《旅夜书怀》提前一周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备课形式准备好书面交流材料。
(2)课堂交流:
我对讲课作了分工。抽两个学生利用20~25分钟时间,按照“七环节”对杜甫《旅夜书怀》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堂交流,让第一个学生分析题目、作者、内容,第二个学生分析诗的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内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岂”等字词,强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训练。
(3)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知人论世,宏观把握;联系具体诗句,研读、赏读、美读、背诵,分析诗歌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思考讨论诗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完成文本鉴赏。
(4)课堂提升:
课堂板书设计,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意境。
(5)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和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突出语感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朗读诗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2.研读、赏读、美读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1)通过“夜”字察实景。
学生细读诗歌,明确诗中写旅途之夜的所见之景的句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明确:草:细——孤弱 风:微——轻风 岸:江岸——宽阔 樯:危——高,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独——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阔——辽阔无边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汹涌澎湃
小结: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2)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小结: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3.课堂提升
(1)板书:
“景——‘独夜舟——情”
描绘孤舟夜泊河岸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2)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
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讲解后师生交流,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节课一下子把鉴赏诗歌的所有知识都讲清楚,练到位,欲速而不达……
学生讲课需要定时、定量、定法,抓落实。
定时: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限定交流的时间,留给师生一起探究的时间。
定量:所有学生准备而交流的只需两三个,每次不同,争取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学生讲次数不可过多,一个单元一篇比较合适。
定法:学生最好在老师讲解例文后,注意讲究程序,按照“七环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抓落实:老师对学生准备的书面文字一定要检查指导。
提倡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构建一个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让课堂高效,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