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质疑,引导有法

2016-10-21林碧蓉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词句时代背景

林碧蓉

摘 要:质疑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理想教学境界的有效手段。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从创设质疑氛围和开拓质疑途径来谈。

关键词:引导;质疑;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各抒己见,可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会“自能读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

一、创设质疑氛围

好奇多问是孩子的天性,创设疑惑情境,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緒高涨,其乐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在学习中善思会问,质疑解难。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见解,教师与学生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对学生提出幼稚、古怪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

二、开拓质疑途径

1.看文章标题提出疑问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表现的主题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文章行文的线索……标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要质疑从文章标题看起,往往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课文《爱什么颜色》,标题本身就是个疑问:爱什么颜色?再提出“爱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疑问。

2.对关键词、句提出疑问

(1)对富有深意的词句质疑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中质疑。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师恩难忘》中找出关键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出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理解了这句话,就能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情愫。

(2)对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质疑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与中心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或句质疑,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海底世界》中,如果能抓住关键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探问:①海底为什么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②海底为什么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脉络就很清晰了。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

有些课文不断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意在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种思想感情,对这样的词句进行质疑,也能找到作者要突出的内容或要表达的感情。如《爱我中华》中重复了六次“爱我中华”,试问:为什么要重复六次的“爱我中华”?每一次重复“爱我中华”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细致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对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提出疑问

每一篇好文章的问世会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背景的烙印,也和作者生平影响下的个人色彩息息相关。因此,如果能从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入手质疑,也能看出文章情感倾向的端倪,特别是诗歌。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有所了解,能把握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的年景,就能理解当时的杜甫对国家的这份肝肠寸断之情。

4.对文章标点符号质疑

对文章的质疑无巨细,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有时候文章的标点符号也能表达文中人物或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感情。如《草原》中的“河!牛羊多起来了,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想一想为什么“河”和“快到了”后面要用“!”。细究起来,就知道了当时作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许久之后,感觉到有人之后的兴奋。

5.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如《太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后羿射日的传说。

6.在结尾处追问

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去质疑问难,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表达。

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注重坚持不懈,使学生“常质疑问难”。但是这种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即可掌握得了的,都是要经过长期、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和掌握。

参考文献:

黄炳扬.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小学教学参考,2012(18).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词句时代背景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