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016-10-21杨贵生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外母亲教材

杨贵生

《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独特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特点、价值观以及周围不同的生活环境等个人情感因素,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达成一致的产物。所以这种“独特体验”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产物。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可能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致的,也许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图,或者学生的感悟已经超出作者所表达的范畴。

如,在小学六年级《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极力表达这位旧中国的母亲的勤劳与善良。我便问学生:“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学生在思考后回答:“这钱来之不易。”也有的回答:“从揉得皱皱的毛票可以看出母亲为了攒这点钱已经花费好长时间了。”还有的学生说:“母亲不光善良,还对他的孩子非常疼爱。”经过一阵思考后,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许多细节描写。接着,我让学生对这些细节描写认真品读、感悟后再来谈谈对“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不仅是对文中这位勤劳、善良、充满慈爱母亲的赞美,他们还和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其实,学生这时对文章的理解,已经不只限于文章本身,他们和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相融合,形成了独特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独特体验呢?

一、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看才是正确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来阅读,让孩子从教师单纯的讲解之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这样才可以打开他们的思维,才会把自己原有经验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在朗读中体验情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进行《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将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做勾画和批注。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再次反复品读。品读过程中,我再问学生通过品读所获得的感受。由于多次的品读,学生对这位母亲的认识不断升华,直到内化。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独特体验”形成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始终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学习中不同个体差异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三年级古诗《舟夜书所见》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之间谈一谈对诗的理解,之后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其实,这时学生的回答大多还是肤浅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我说:“老师觉得‘簇字用得好,‘簇不同于‘吹,它给人的感觉是小风吹起了小浪。而‘吹就会让人觉得风吹起来的浪花非常大。”然后我又把这句诗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接着,我又问,“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字用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回答,“我觉得‘散字特别好,一个字把‘一点萤变为‘满河星的动态描写了出来,而且‘散和‘满形成相互照应。”“我觉得‘孤字用得好。一个‘孤字,营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并且‘孤和‘一点相照应。”……

学生在一边感悟一边品读的过程之中,不仅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会对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赞叹不已。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在理解诗文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体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确实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教师决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寻求与课外知识的联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其他的各种书籍、各种资料都可以拿来使用,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美好的,都可以拿来拓宽学生的眼界,打开他们的思维。

加大课外阅读量,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向学生推荐课外等优秀读物,并定期举办读书讲座、报告会、交流会,让他们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知识海洋,获得更多经验。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阅读链接、语文综合实践、阅读欣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总之,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且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锡玉.重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J].吉林教育:高教,2011(4):110.

猜你喜欢

课外母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