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2016-10-21林立红
林立红
摘 要:合作学习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在合作中提高学生与人交际和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论述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极强的创意性和实效性,在当今社会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的主流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社会心理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也有着十分明显的效用。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师生二者间的密切配合,有效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种方法介绍
1.小组成绩分工法
教师在授课前,按照同组异质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正常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按照授课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然后对每个学生进行测试,给出成绩,并让学生就本次测试成绩与自己的历史平均分进行比较,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最后再算出小组成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定的奖惩。
2.小组成员共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共同协商、集思广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任务完成后按照任务完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与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合理地分配小组,并充分了解每个小组内部组员的活动情况。
3.小组竞赛法
合理的竞争可以刺激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求知欲望,甚至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积极学习英语。此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把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組与组之间的竞赛,按照教学内容可以按周、按月进行竞赛,给予优异的小组适当的奖励。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根据竞赛结果来对竞争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尤其是对组成小组的成员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公平。在竞赛的过程中小组内还应记录下个体成员为本组赢得的分数,这样又能使每个学生与自己程度相当的对手进行竞争,又能与自己竞争,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快的进步。
4.小组调查法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选择一个课题,并把该课题分成若干部分,每个小组成员就自己负责的部分展开调查活动,然后准备在小组内进行报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对课题的整体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览、介绍,交流自己小组的成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分析
1.听力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用来交际用的,如果听力不行,那么就很难进行交际。因此,提高听力教学效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与传统的听力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更能调动学生“听”的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小组,让学生明确听的任务,在听的过程中记录下关键信息,然后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整理出答案,接着在班级进行小组报告,其他小组在听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组间的讨论,之后教师再次播放听力材料,然后公布正确的答案,最后进行小组自评,教师进行总结。
2.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要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能够通过英语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英语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其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用英语去交流。合作学习应用与口语教学中小组的成员构成上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由于固定的小组模式使得小组成员间沟通的话题过于单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分组,以引出更多的话题让学生去交流。此外,小组成员就坐的位置也应灵活变化,如面对面、围成圈等等,以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3.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对学生能否学好英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阅读教学中以“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依次完成阅读任务。如,对阅读内容的标题、所附插图进行讨论,对课文重点单词、短语、长难句、段落大意、细节以及坐姿的态度等等进行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
把合作学习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态度以及主体意识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十分有利于学生健康地发展。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更加明显的优越性,也更加符合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英丽.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读与写,2016(1).
[2]金文雯.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