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2016-10-21罗薇
罗薇
摘 要: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而且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正确处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仅是解决现实教育弊端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从多角度对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危害;原因;对策
一、过重的课业负担产生的因素
1.学生的作业负担来自教师
在437份的调查问卷中,老师每天布置的语文作业,不能在一小时内完成的就有147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作业太多的原因的占134人,照此推算,如果是初三学生共有7门功课,学生就需要约7小时来做作业,除上课时间外,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此外,有个别教师布置作业不考虑题目的难易程度,题型及知识点,甚至布置机械重复的练习。于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科目的增加,这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家长对人才的片面理解
在437份调查问卷中,父母文凭是初中以下的就占358人。这就说明大部分家长的素质较低,从而造成他们对人才理解的狭隘性,又加上家长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孩子不但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自行给孩子购买的课外教辅作业。每逢节假日,学生们还要参加家长安排的额外的各种类型的课外辅导班。大多数家长都把全部希望寄予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学习、升学、择业,无一不牵连着全家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学生负担过重不是反对,而是支持、赞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物质投资,如选校、选班、买资料、请家教等,这一切,无不为学生增添了压力,也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
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考试分数等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师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水平和成就。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晋升、职称、奖励、评价和声誉以及福利和其他个人问题。教師是人,有血有肉,是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高质量的战斗,使用的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
4.初中学校之间的升学竞争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客观上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许多家长迫切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惜花重金为子女择学校、择教师。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父母的不懈努力,导致初中学校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至此,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1.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用心设计,作业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做到“少而精”
学生应分层布置作业,减少抄写量,重视学生的自由阅读。精心设计弹性作业,精心挑选每天布置作业的题目,题量大概在5~7题,时间大约30分钟完成,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精心安排。如果有5题,其中一题较难,2题一般,2题较简单,每位学生必须选3题以上来作为作业上交。这样一来,不管是好、中、差生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不影响教学质量。
2.促进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追求高艺术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是课要上得好。一堂苍白无生气的课,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糊里糊涂,学生学得模模糊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之,一堂充满活力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这不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吗?所以,教师要追求高艺术的教法,使自己的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优化理论的本质是科学管理,即花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要依靠加班,反复操作,大量的练习,增加学生的负担等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坚决纠正各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一个好教师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好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的,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兴趣能引起注意,激发情感,在教学中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讲解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重复体验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摄取知识。
4.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初一、初二年级少留甚至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初三年级的作业也要适当布置。每天的各科书面作业分别控制在半小时以内,确保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家庭作业。实行家庭作业布置由班主任签字制度。任课教师将作业内容报班主任,由班主任同意后方可布置。
总之,玩是青少年的天性,请老师与家长多给学生玩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每天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玩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邓志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