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现象

2016-10-21于珊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现象

于珊

摘 要: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课堂是由一个个有效的环节构建起来的,反思课堂中的无效环节,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无效;现象;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讨论课堂教学话语的主流,何为有效教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教学、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就叫有效教学。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掌握知识,就要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达到有效性,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教学环节假、大、空,不仅无效,甚至负效。

一、导入的无效

《春》(朱自清)的公开教学,导入:多媒体展示春来大地,万象更新之景:远山冰雪渐消,近水流波潺潺,岸边百草微翠,杨柳吐丝,一派生机盎然。音乐的伴奏,更添无穷诗意并增加悠远而丰富的遐想。这时,老师问:同学们,大家欣赏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美)很好!昨天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你们觉得《春》所描写的春景与我们从画面中欣赏到的春景,哪一个更美呢?教师的预设是希望学生回答:“朱自清的《春》更美!”来引入课文,结果有学生说画面更美,此时教师就很尴尬。

学生的说法有错吗?没错。从孩子的认知角度看,的确一组活生生的画面比一篇文章来得更直接,更能触动他们的感官,但是教师的导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节阅读教学课,不是写作课,不是要让学生把音像转化为文字。这种用大量音像图解课文导入的做法,实际上会干扰学生的文字阅读。由此看来,新课导入中的这些音像资料,虽然没有脱离教学内容,但因为它并没有为新课的学习提供服务,因此也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这样的导入不要也罢。

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新课的导入是关键,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所以一节课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新课的导入。为了有一个好的导入,很多教师绞尽脑汁、用尽手段,特别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为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可是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我们不禁在思考,这样的导入有它的实际意义吗?我认为一个好的导入,首先考虑的不是它是否有趣,是否吸引人的眼球,能否调节课堂气氛,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我知道了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灵感,从而寓教于乐。好的导语应该用思维含量很高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它甚至可以贯穿整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时回应新课导入时留下的困惑。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学生都会有一些畏难情绪,毕竟第一次遇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再加上文章本身有一些枯燥,所以一个好的导入至关重要,教者在导入时,拿了一个鸡蛋,要求学生用各种办法使这个鸡蛋站立起来,顿时课堂沸腾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教师问道:“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从而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这位老师的导入既注重了实效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鱼与熊掌也可兼得”。

不过是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的导入呢?我觉得教者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酌情考量,不需要苛求,有的时候“开门见山”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更好。

二、教师引导的无效

在《幽径悲剧》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藤萝身上有哪些美?”并给予了提示:比如说香味、外形等。这样的课堂我觉得“失真”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吳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教师这样的提示引导纯属死抱着所谓的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引导学生回答教师需要的答案,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是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牵得痕迹太重了,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很难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师的引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近文本,进而走向文本的至深处,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校正学生的阅读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课堂,需要老师适时地“牵”“引”!什么样的引导是艺术的“牵”“引”?什么样的引导既能给学生指明方向,不至于让学生像个无头的苍蝇乱闯乱撞,又不会消除学生的阅读体会?我想,教师就是一个出色的导演,而学生就是演员,导演根据他对剧本的理解来引导演员,演员在领会导演的意思后,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演绎,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引导过程。

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张岱笔下的雪景苍茫浩大、渺小朦胧的特点,教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删字和改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妙处。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文本,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质量。总之,有效的引导是智慧,无效的引导是无知。有效课堂的构建就如同在解“九连环”,只有环环相扣,环环有效,才能保证整堂课有效,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参考文献:

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猜谜语
评“桥脆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