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2016-10-21王春方
王春方
英语作为一门现代化的国际语言,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随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初中英语课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学习分级目标中,都有就思维能力作出的要求。以五级标准为例,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理清故事的因果关系,在说的时候能做到简单地表达观点和意见并参与讨论,在读的时候能理解各个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地理解读懂故事。由此可见,这些分级标准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
2.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
初中生还处于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形成期,恰好这个时期的他们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具有一定的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能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演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他们的生长特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个健康的学习状态,感受学习的乐趣,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天生就具有思维能力,但良好的思维品质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与训练。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深刻、灵活、创造、敏捷等特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朝这些方向发展。
1.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传统的英语教学几乎都是填鸭式的教法,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目标。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样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进行教法改革,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提高。对于识词和记词这一环节,如果学生能独立思考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如学习window这个单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会产生和词尾ow相关的联想,像know,now等。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Unit 3 My name is Gina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學生在预习之后制作一个充满个性的英文名片,然后在课堂上、在学生间进行相关的互动。在学生相互的讨论与问答中,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以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重视思维灵活性训练
当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意识后,要避免他们进入思维停滞的状态。思维僵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对学生多观察,然后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行训练,使其思维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使学生受到影响。
3.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当一个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他就能更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面对同一个问题,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sorry这个单词的时候,就会把它和excuse进行比较,学习used to do something 的时候与be used to doing something 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要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记笔记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思维导图模式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延伸一样,它以一个中心问题为出发点,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层系和分支。它通过简单的图像和文字呈现了复杂的学习内容,对于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词汇时,采用这样简单有趣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如此重要。广大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博丽.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芹.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饶宣妮.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