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分析
2016-10-21李娟
李娟
摘 要: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生活,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恰恰是因为一些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距甚远,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初中语文实施生活化教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教材
语文学科知识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有血有肉的。语文知识处处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本”理念应运而生,强调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生活化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具体有哪些举措呢?
一、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教材内容是阳春白雪,而我们的生活则是下里巴人。其实不然,教材内容虽然是经过精挑细选、仔细甄别的,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一种呈现,它的来源与我们的生活一样,也许来源于你我共同经历过的点滴小事,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找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相似点,以此作为契合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一来,于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例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主要阐述了“我”与父母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产生矛盾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近。恰巧初中生正处于逆反滋长的青春期,相信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与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情况,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们和父母之间发生过矛盾吗?都是怎样解决的?”起初,学生羞于表述,为了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相互交流,我率先分享了我在青春期时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跟着打開了话匣子。就这样,我借助学生对老师生活的好奇心理,和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强调了本文的主旨:只有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才能解决矛盾,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更多地倡导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掌握一门技能,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是如此,其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作为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地强调语文有多么重要,不如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摒弃“语文无用论”。例如,《荔枝蜜》是一篇散文,由于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们吃过荔枝蜜吗?你们喜欢蜜蜂吗?这样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这篇课文的讲述中。由于这篇课文就是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表达的对于荔枝蜜和蜜蜂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都是真情实感,我将此延伸到学生的习作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一个自己喜爱的事物,要求具有真情的流露。写作原本就是不断地模仿与借鉴的过程,而课本中的文本经过重重筛选,本身就是最好的例文。
三、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营造气氛来产生共鸣。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很多情境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为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语文学科,它能够达到传统语文课堂中无法企及的高度,帮助教师创设需要的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活化。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经典美文《春》时,我原打算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小型春游,让学生亲身体验春所带来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向学生展示小草冲破泥土释放自我的瞬间、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地玩耍,脸上绽放着美好的笑容……同时为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文字在流淌,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春的神奇魅力,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我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你们真的用心观察了吗?美不仅在朱自清的笔下,也就在我们身边。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不是一味地传授和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更应该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从自己和学生的生活中汲取养料,与时俱进,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不断地散发创新的光芒,永远引人注目,让学生沉浸其中,并且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丁桂霞.浅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效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