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单轨道
2016-10-21覃媚
覃媚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不可或缺,创设一个以“创新、开放和自主”为主的趣味实验课堂,不仅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初中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单轨道,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可以大胆一试。
关键词:动手实验;视频演示;连接古今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那么,在物理教学中,究竟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虚拟呢?时下,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比比皆是,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么仅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要么仅仅是多媒体“单打独斗”,要么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些都有可能妨碍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究性的发挥。
一、实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
人教版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中有大量的实验,比如“水浴法”加热海波实验,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很多实验都可以以疑生趣,以趣激趣,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呢?如何通过趣味实验点燃学生心中的“长明灯”呢?窃以为,其中的“趣中探”既包括动手操作,也包括多媒体视频演示。例如,一开始,学生分组进行海波、松香的熔化实验,之后,教师指出: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地体现实验的成果呢?组织学生各组汇报实验成果,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PPT课件逼真地演示“凝固”实验。同样是实验,但显然“融化实验”可以让学生直接操作,但凝固实验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此时此刻,多媒体的“声光色”更能派上用场。比如,可以演示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结成火山岩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课堂中的动手实验固然不可或缺,但PPT中的演示呈现同样不可或缺。的确,动手实验固然容易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但是多媒体的逼真、精确、高清晰,也是物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既要利用身边材料进行“实打实”的实验,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大力提倡另一種层面上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趣味,在物理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二、实验,不仅仅是教师演示
新课程视角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场:不仅仅是教师演示,也是学生在课堂、在网络中的多种探究,而且这种探究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无限延伸探究的可能。
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为例,不仅仅是教师动手进行演示实验,还可以引领学生开放实验的形式、范围和时间:
(1)课前在网上搜集“鸟儿是怎样飞翔的”“很重的飞机为什么可以腾飞”的图片或视频欣赏,课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组织学生开展“蜡烛吹不灭,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等小实验,也可以开展“对着两张平行拿着的纸吹气”的小实验,在此基础上,用PPT课件演示“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的动态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不能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时,即可从网络中搜寻有关视频,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物理实验的多种可能性,意识到“条条大道通罗马”。
三、实验,不仅仅是“当时当地”
初中物理实验,并非一定要拘囿于“当时当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过往的影像”或“别处的生活”。正所谓:“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只要能为了学生这个“根本”,通过多媒体技术“连接古今”有何不可?以下是某教师对“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课的开头设计:
视频演示“一次海难”:1912年秋天,“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在距离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远洋轮的100米处,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正在向前疾驶,两艘船似乎在比赛,彼此靠得较拢,平行着驶向前方。忽然,正在疾驶中的“豪克”号好像被大船吸引似的,一点也不服从舵手的操纵,竟一头向“奥林匹克”号撞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撞出个大洞,酿成一起重大海难事故。
通过故事引入新课,并且立即讨论“为什么在河中行驶的两条船不能靠得太近”,再现过去的情景,必将一下子唤醒学生曾经沉睡的细胞和神经,从而进入一种高度、享受和陶醉的兴奋状态。想想:如果教师非要纠结于“当时当地”,并且全是一问一答,谁还在物理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可见,在课堂上,当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翱翔在多维空间时,课堂就有了磁力、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活力,自然,学习的风向标也就变了,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轻柔——朝着学生喜欢的方式转变。
说到底,初中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单轨道。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在多轨道并行的趣味实验中,多一些开放、自主和灵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自己,成就自己,以一种更加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在物理王国的天空中尽情翱翔,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