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之探究
2016-10-21潘若烽
潘若烽
【摘 要】德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具实效性、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密切加强实践基地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識,还更要具备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协作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等。
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力度不够,活动形式较单一,较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许多德育活动是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但实效性却让人怀疑。所以,对于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方面,有必要进行较深层次的探究。
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与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工作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同时,党的十八大在教育方面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由此可见,指明了中小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即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所以,应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
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中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而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具实效性、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密切加强实践基地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换句话说,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实践,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实践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与此同时,也深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
(一)体验教育性原则
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体验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基地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体验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结构的完善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尴尬局面。
(二)时代性原则
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实践基地活动的内容要结合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鲜活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三)安全性原则
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
三、提高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要素
针对在实践基地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特点,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开展,就会促使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教师的有效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实践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整合,安全第一,以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增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文明健康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体验并享受成功。
(二)共同寻找主题
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大问题。这可以结合实践基地,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学生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
(三)深化活动主题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深化活动主题,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开展感恩教育、保护环境等实践基地的调查活动中,可以给学生定多个活动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
(四)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实践基地活动中,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如游戏、表演、采集,以及设计、制作、竞赛、交流等活动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且乐意参与的。这些活动形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他们良好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四、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的评价
德育教育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一)评价的内容
总的来说,应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德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评价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对中小学生而言,包括运用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的能力和情感上的爱憎倾向,对实践活动是否热情,欲望是否强烈,外显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敷衍了事,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是否耐心克服等等。
(二)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相统一的原则。过程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情况和活动态度。结果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及道德、情感、行为的转化情况。另外,评价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分析总结
对于每一次的基地实践活动,可根据《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与德育记录表》(见附表)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为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保障,有利于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总之,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基地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基地,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关注社会生活、生产和大自然,通过多种形式,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进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促進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芳,黄涛;寓德育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之我见[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3]黄官强;中学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3期
[4]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赵乃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西南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