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本科非通用语的口译教学初探
2016-10-21唐妍懿
【摘 要】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对非通用语种的口译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非通用语种专业,其中也包括不少的独立院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独立院校,一直在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上不断改革创新。本文就口译这门课程,结合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独立院校本科非通用语的口译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口译课教学;非通用语;独立院校;本科教育
一、引 言
随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与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优秀的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于非通用语而言,仅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就比通用语种的学生数量有很大差距,非通用语口译人才更是稀缺资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独立院校,地处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前沿,在发展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上有着突出的地缘优势,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口译实践环境。与此同时,作为独立院校,在开展非通用语种的口译教学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印度尼西亚语专业为例,探索独立院校非通用语种口译教学的改革。
二、口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适用的教材
已出版的印尼语口译教材只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由武文侠主编的《印度尼西亚语口译教程》,该书以中文翻译成印尼语为主,题材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旅游等方面。该书在一定程度上为印尼语口译课的开展提供了参考范本,但该教材出版的年份为2003年,距今已有十余年,翻译材料缺乏时效性。在实际运用中,由于缺乏配套的录音,对课堂的流畅性造成一定的阻碍。由于该教材没有分主题,在训练中缺乏系统性。语言上只有中文翻译成印尼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全面。
(二)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
口译课作为外语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高级课程,其对学生的汉语与外语水平要求都很高,先修课程包括基础印尼语、印尼语阅读、印尼语视听说、语音、口语、语法、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印尼语、高级视听说、印尼概况、国际贸易实务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很难融入课堂,在课上不能配合教师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口译课的学习兴趣。
(三)学时过短
按照教学计划,口译课作为一门高级课程只在第七学期开课,开课周数为16周,且每周仅有4个学时。对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都要求较高的课程而言,学生从入门到掌握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64个学时里既要掌握口译的技能,又要有一定量的实践,对一个独立院校的本科生来说,难度不小。
三、口译课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材料的选择
針对口译这门课程,不管是通用语种还是非通用语种,教材的时效性都不长,口译本身具有很强的即席性,如果口译课一直采用同一本教材,其效果必然不佳。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非通用语种的口译教材并不多,这就要求口译课教师要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语言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系统的教学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体上,我们可以把整个口译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个单元设置一个主题,教师针对不同的主题为学生准备口译技巧的内容和相对应的练习,技巧讲解要与实践模拟想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针对性
口译素材的难度要以适合学生的水平为主。鲍川运主张教材不在于难,而在于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果选择难度过大的教材,学生认知能力跟不上,则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果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陈春燕对于教学内容难度的选择上,建议教师准备的材料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比学生的能力快半拍,让学生感觉到有能力去做,但又有一点难度。
3.真实性
口译材料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选择各类真实的口译素材,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了口译素材的书面化和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4.实用性
参照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在口译素材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多元化
如果只一味的选择音频材料,学生上课时容易厌倦。教师可根据训练方式的不同,选择视频、音频、书面材料等口译素材,丰富课堂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口译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方法
独立院校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受到学时及客观因素的制约,更注重的是学生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因此在口译教学内容上应以口译技能的培养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不同院校开课学期与开课时数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就以本院校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第七学期的口译课为例,介绍口译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采用分专题进行,分别是口译概论、口译记忆、口译笔记、数字专题、迎来送外专题、旅游专题、会议专题、金融与贸易专题、文化专题、教育专题、演讲专题和访问专题。口译概论、口译记忆和口译笔记的讲授学时和实践学时各2个,其他专题口译训练的讲授学时为2个学时,实践学时为4个学时。
根据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中以交替传译为主,可适当引入视译。在语言的选择上,以印译中为主,适当加入中译印的训练。在授课内容上部专门设置理论课时,提倡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课堂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阶段性递增。
(三)评估标准
作为一门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就必须制定出适用的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评。这个测评除了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学期成绩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的语言和翻译能力进行评估。这是由独立院校的客观因素决定的。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但不排除有个别能力较强,学有所余的学生,因此,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评估。
笔者把本院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的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基础较薄弱,只把口译课当作一门普通的必修课,毕业后不打算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职业;另一类则是语言基础较好,有意愿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职业,或计划本科毕业之后通过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对于课程学期成绩的评估,这两类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标准,即通过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给出期评成绩。而第二种评估标准则是针对第二类学生,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对他们的语言和翻译能力进行评估,为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和个性化的评估标准,加强课外指导和训练,鼓励其参加各种口译实践活动。
四、结 语
对于大部分独立院校的非通用语的口译教学来说,教学开展的难度显而易见,首先,缺乏适用的教材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不小的障碍。再者,受到独立院校客观因素的制约,口译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完全套用通用语种和其他高校非通用语种口译课的内容和方法,评估标准也要多元化。担任独立院校的非通用语口译课程的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定位和目标,选择适用的教学素材,并且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唐妍懿(1989-),女,广西南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陈春燕.夯实乃翻译教学之本:鲍川运教授专访纪实[J].中国翻译,2013(2).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5]武文侠.印度尼西亚语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